《古典诗词鉴赏/高等院校通识课程规划教材》体例以文体为纲,前四章为诗,后两章为词。诗以体裁的不同,分为律诗、绝句、乐府、古体四章,各选名篇佳作加以赏读;词分小令、慢词两章,各选若干词牌,每一词牌下再选题材、风格各异的作品三五首进行赏析。在文本的解读之中,尽量贯穿关于文体、格律、体制特征的思考。
第一章 律诗
导读:律诗的体制特点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黄鹤楼
晚泊浔阳望庐山
临洞庭
使至塞上
积雨辋川庄作
登金陵凤凰台
旅夜书怀
登高
秋兴八首(其一)
过贾谊宅
省试湘灵鼓瑟
西塞山怀古
遣悲怀
商山早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咸阳城东楼
无题
锦瑟
山园小梅
村行
无题
东溪
戏答元珍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和子由渑池怀旧
登快阁
寄黄几复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第二章 绝句
导读:绝句的体制特征
渡汉江
凉州词
凉州词
登鹳雀楼
别董大
宿建德江
终南望馀雪
辋川集
鸟鸣涧
闺怨
越中览古
山中与幽人对酌
绝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枫桥夜泊
问刘十九
金陵五题
江雪
行宫
江南春绝句
山行
夜雨寄北
陶者
……
第三章 乐府
第四章 古体诗
第五章 小令
第六章 慢词
这首诗使黄鹤楼这座普通的楼阁从此扬名千古。作者登楼而咏,他既看到了空间上的遥远的家乡,也看到了时间上的历史的深处。关于仙人乘黄鹤而去的传说,以及可能与怀才不遇的才子祢衡有关的鹦鹉洲的得名,和笼罩在烟波中的江水一样,使诗歌弥漫着一层怅惘的气息;在这样轻烟薄雾似的怅惘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思乡之情也不禁弥漫开来。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情与景就这样自然地结合了起来。登楼而有怀古之意、见景而生情,这些在登楼诗中也并不少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如何就成为千古名篇了呢?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也许只是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不过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模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也明显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影响。
自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选唐人七律总要选这首《黄鹤楼》,但明清以来很多人都看出了这首七律“体例不纯”,明代人崇拜盛唐诗,所以还只是含混地指出说它“律间出古”,“起法是盛唐歌行语”,并没有加以褒贬。清代人就有批评的了,如批评它一连用了“悠悠”、“历历”、“萋萋”三个叠词,因为律体是讲究句意的紧缩凝练的,一般认为在律体中用叠词“类同凑字”,而这首律体竟然用了三个。又有人指出说前四句或“不粘”或“六仄”,声律反常。总之,这首诗虽然归在七律,但它显然不符合正体七律的规则。
正如前人已指出的,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前半首有明显的歌行特色。我们说过,七律其实是从歌行发展来的,崔颢这首七律正体现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崔颢身处盛唐,其七律的歌行特色并不是因为律诗还没有定型,而当与他个人擅长七言歌行有关。因为擅长七言歌行,所以可能不自觉地把歌行的特色带人了七律。连用三个叠词,两次用“去”、“空”二字,又交叉使用“白云”、“黄鹤”两个意象,使它不像定型七律那么节奏呆板,而有一种歌行体连贯相通的灵动感,所以,这首《黄鹤楼》虽然是七律,却是流畅的而不是工稳的,有一种流动灵活的随性自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