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不再是制约城市间联系的主要因素,一种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流空间正在影响传统的地理空间。
《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引入流空间理论,试图对传统的地理空间格局进行新的透视,以此来认识流空间视阈下的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探寻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
《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传统的地理空间向流空间结构的演化,构建了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总结了不同流要素对城市群网络结构模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评价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的效应,提出了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识别。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要在京津冀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立体交通架构,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可见,加强京津冀间的联系,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那么,京津冀之间的联系情况到底如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不再是制约城市间联系的主要因素,一种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流空间正在影响传统的地理空间。本书引入流空间理论,试图对传统的地理空间格局进行新的透视,以此来认识流空间下形成的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探寻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七章。第一章对研究城市网络结构的迫切性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整体研究架构。第二章对城市网络结构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为后文构建城市群网络结构及评价其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传统视域下城市群的特征及中国四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进行了重点介绍,据此提出流空间视域下地理空间的转变,并介绍了基于流空间理论构建城市群网络结构的测度模型及相关指标,从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等级和聚类分级进行测度,评估地理空间下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地理空间下中国四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指出流空间下城区网络结构对区域协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分析了2015-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结构演变过程,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特征。第五章和第六章对流空间视域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模式及结构效应进行了重点分析。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根据要素在节点城市上的集聚特征和流向,总结了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在经济、环境和通达性方面的效应,并对三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第七章基于流空间视域下形成的城市群网络结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流空间视域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可能对区域协同产生的影响,评估了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张鹏飞,1989年生,陕西榆林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升级、都市圈产业集群等。先后参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的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重庆、青海、新疆、云南等地的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和抽查工作,参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的云南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后评估工作,参与地方多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和研究课题。在En 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城市发展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2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网络结构:一个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的重要维度
一、科学技术发展加快了流空间的形成
二、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形态
三、新时期城市发展的理论视角亟须转变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范围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流空间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空间的基本概念
三、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网络结构相关基础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区域增长极理论
三、点一轴扩散理论
四、优势理论
五、流空间理论
六、网络空间理论
第三节 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城市网络结构效应研究
一、网络结构的演化
二、网络空间结构实证研究
三、网络空间结构效应研究
第五节 本章评述
……
第三章 城市群从传统地理空间向流空间结构转变
第四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
第五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模式
第六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效应
第七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识别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