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与其他红学著作迥异的研红著作,既不同于“主流红学家”,也不同于“红学”其他各派。它从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道德的诸多层面细致而微地探索红楼女儿们的心路历程、对于她们青春的骚动、成长的苦恼,以及她们一一委落尘泥的不幸命运都有鞭辟入里地描述、论析和评骘。笔锋犀利,直逼每人的灵府。
在写法上,作者另辟蹊径,它不是学院式的高头讲章,而是把散文、随笔、杂文、论文熔为一炉,且又旁征博引,涉古及今,形成一种文化大散文的文体,每章文字颇具诗的品格,读后会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感。
它是一本以品藻红楼人物为中心的著作,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合时宜的书,也是一本青年和广大读者读红的启蒙读物。
这是一部颇具诗性品格的研红著作,既不同于“主流红学家”,也不同于“红学”其他各派。它以把散文、随笔、杂文、论文熔于一炉的文体,以充满诗情的语言,尤以其独到的见解,探寻和揭示了黛玉、晴雯、湘云、宝钗、熙凤、袭人、探春、李纨、可卿、妙玉红楼十位女性的心灵秘密以及她们惨痛的人生遭遇,读后给人一种久萦心怀的震颤。论述这十位大众喜爱的红楼女性,作者皆以簇新的观点观照她们不同的人生,深刻地剖析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引导读者对《红楼梦》作更深入地解读。
《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初编》虽然是红学专著,但却不像一般学术著作那样一脸严肃道貌岸然,而是一部“大散文”,其文笔时而凝重,时而轻松;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横笔直叙;时而饱含深情,时而诙谐隽永,或信手拈来,引诗作证,或斜刺里一笔,直指现实……不仅作者的行文具有浓重的诗情画意,而且还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诗人的诗作;作者信手拈来,或冠以章首,统摄章意,或比况所论人物,作诗意解读;或以诗兴起,引领下文;或斜刺插入,佐证所论;或以诗作结,余韵袅袅……再辅上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等名人名句,将云章锦文连缀成琳琅缤纷的诗林;再加十首《咏红》诗,营造了浓浓诗的氛围,让读者置身诗的海洋,享受一餐诗的盛宴。
这是一次对红楼女性别样心肠的解读!全面颠覆“主流红学家”见解!一章一女性,打开书页,便可再现红楼女性画卷:或同情她们卑微的命运,或为她们的不幸流下一抔清泪!
宋歌,黑龙江海伦人,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至今已发表诗歌几百首,评论、散文百余篇;出版诗集一部、中篇小说集四部、长篇小说八部、杂著三部。本书为其第二部红学著作。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协荣誉委员。
退休前曾任北方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
大哉红楼(代自序)
第一章 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
一、开篇絮语
二、黛玉的前世今生
三、黛玉的爱情
四、黛玉的诗才
五、黛玉之死
第二章 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
一、开篇絮语
二、家贫身贱,性野心高
三、小荷尖角,芒棱初露
四、任性高鸣,不善自藏
五、心慧手灵,巧夺天工
六、蒲柳之姿,望秋先零
第三章 霁月光风耀玉堂——湘云
一、开篇絮语
二、九皋野鹤,湘上闲云
三、魏晋风度,真气扑人
四、行藏在我,毁誉由人
五、发调新奇,远出情外
六、云散高塘,水涸湘江
第四章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
一、开篇絮语
二、装愚守拙,随分从时
三、以柔进取,以善迷人
四、大伪若真,大巧若拙
五、青云柳絮,别有怀抱
六、寡鹤孤凰,兰闺薄命
第五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熙凤
一、开篇絮语
二、舌欲生花,话有机锋
三、杀伐决断,历练老成
四、无德有才,奸雄可爱
五、胆大手辣,脸酸心硬
六、笑里藏刀,口是心非
七、末世凡鸟,命蹇运乖
第六章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袭人
一、开篇絮语
二、屈膝求荣,自矮三分
三、谋虚逐妄,反林拥薛
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第七章 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
一、开篇絮语
二、英姿飒爽,顾盼神飞
三、青云之志,补天之才
四、远嫁海隅,春归天涯
第八章 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
一、开篇絮语
二、幽闲贞静,和庸肃穆
三、亲上悯下,课子育人
四、雅集诗人,自荐掌坛
第九章 画梁春尽落香尘——可卿
一、开篇絮语
二、亲上睦下,眼明心慧
三、画堂聚麀,事败悬梁
第十章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
一、开篇絮语
二、孤高自赏,矫情违世
三、身在禅关,心游槛外
附录 试作咏红七律十首
后记
《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初编》:
当宝玉在怡红院养伤的时候,黛玉的心就是这样为他煎熬着,幽咽暗泣着,并因此坐下了终生不愈的“劳怯”之症。她虽然放出了心灵的白鸽,但那种表白毕竟不是直截了当的,而是隐约的,所以她对宝玉仍然不放心,她就是这样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着,因循着旧例,在自己画的怪圈里走来走去,有生之年她似乎是永远也走不出那个怪圈了。当她心神俱疲的时候,举目瞭望,四陌无人,因之在青灯照壁的时候她又要以泪洗面了。她喜散不喜聚,自己固守在潇湘馆里,一颗一颗地尝着人生苦果:流泪、写诗;写诗、流泪,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向自己、向他人,向日月星辰,向草木虫鱼,向一切有灵性的或没灵性的东西剖白着自己的灵魂,诉说她的痛苦。
(二)黛玉情之真
是真人始有真情,而“真人”之尤者,黛玉也。她在灵河边三生石畔得以活命,完全得力于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那是唯一的生命之水,得了这水的滋润,才使她存活到幻化人形的时候,她才能下世为人。绛珠仙草的生命得于神瑛侍者,那时她就把他看做唯一的依靠,产生了一种相依为命的依赖感。所以当她化为人形来到人间和旧相知相遇的时候,一见之下就有了以生命相许的爱的初萌,在经过痛苦的探寻,执著的追索,激烈的碰撞之后,两人便产生了至上的唯一的爱,对于黛玉来讲,她之所以把爱情看做是至上的,是因为舍此之外,她的精神便无处寄托,她是寄人篱下的畸零无侣者,既缺父母之爱,也少兄妹之欢,那么将感情寄于何处呢?除了读书吟诗外,仿佛只有爱情了。而读《西厢记》《牡丹亭》也是在给感情寻找出路,而作诗更是对爱情的宣示。所以她的痛苦的一生是在爱情的旋涡中度过的,她的脆弱的生命在波浪中浮沉着,自己不能主宰,也无力主宰,黛玉又把她的爱情看做生命的唯一,所谓唯一,是“只有一个,没有第二”,宝玉就是她生命的唯一。除了那“还泪”之说的宿命之外,在人间也只有宝玉与她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可惜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封建思想的禁锢,这个心存反叛的少女,也只能在大多数的时间,把达到沸点的爱情痛苦地压在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