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 “天体星象纹”与古代天文学知识息息相关, 是先民观照自然、思考自我而萌发的宇宙观的物化, 它常现于礼器, 是先民祭祀活动中沟通天神的钥匙, 它反映着先民天文、科技、工艺发展的水平, 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社会矛盾, 及其宗教思想。“天体星象纹”产生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古人对自然天体运转规律的认识加深, 以及古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 它的图形、图式及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从初创时期的粗砺到鼎盛期的规整而精密, 从器物纹饰构图的中心到晚期的边缘化表达, 无不与其时其人的社会人文观念关系密切。本书高度重视历史文献与文物实物两者的价值, 期望通过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的互证, 尽可能地还原研究对象的历史本来面目。在对先秦“天体星象纹”的研究中充分运用考古天文学的理论成果, 探索其背后所隐含的祀天仪式的宗教功能及社会形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