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医学道理及实践》从道德修养至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系统阐述中庸医学的内在道理及实践方法,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与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融为-体,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的静神学派、动形学派、围精学派、调气学派、食养学派、药饵学派各有所长的观点中萃取精华,并把“静养”“动养”“按摩”“喇津”“六字诀”等内容有机融人相应章节,引用现代医学研究新成果辅以解析论证。文末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里有代表性的学派,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追根溯源。
我是一个常被病苦折磨的人,不期然而过古稀,又不期然而到望八。因此我常想,像我这样的人,广而言之,所有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得到一本普及性的有关医学养生的保健读物,天天像《三字经》那样口诵心惟,身体力行,那就会大大减少病苦的折磨;在现代医疗条件下,活到百岁以至百二十岁,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终于由两位资深的教授、主任医师张宏恩与吴宝川完成了,这就是奉献在大家面前的《中庸的医学道理及实践》一书。我细读之后不禁击节赞叹:恨不相逢少年时!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们抓住了人一生中保命全形的根本纲领与指导思想。
中华养生文化典籍繁多,专著以及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片段论述,可说难以数计。而作者却能于浩瀚的文献中剔抉出“精、气、神、形”四大根本,以此为纲领,引导人们在四养上下功夫,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试想,一个人从少到壮,从壮到老,都能精充、气足、神旺、形全,其幸福的程度超过亿万富翁,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作者又把“中庸”提出来作为整个养生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独具慧眼的。“中庸”是古代中国哲学有特色的命题之一,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总是要走极端的;而它却是一堵坚实的防火墙,表明了人类对抗自然本性的自觉。倘能事事中庸,处处中庸,见好就收,见坏即止,那精充、气足、神旺、形全就不难实现了。
张宏恩,男,汉族,1938年生。1963年毕业干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为西藏民族学院(位于陕西咸阳)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陕西省老教授协会会员,曾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咸阳分会内科学组组长。1970~971年在陕西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1982~1983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神经内科进修班。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论文有:《肺部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脑的代谢与脑电图》《脑水肿脱水治疗药物的应用》《遗传、个体差异与抗癫痫治疗》《精神因素与心功能不全》《精神病的遗传学与社会、精神因素》《百病起于情》等。《整体、时钟观念与脑心综合症》一文在1992年国际神经心理研讨会上发表。与妻子吴宝川教授合作撰写多篇医疗保健文章在《老年天地》等全国性刊物发表,共同应邀参与编写《老年生活中的1000个怎么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中的《疾病防治篇》,合著的《中庸养长寿》一书(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8年出版)已被美国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东亚图书馆收藏。
吴宝川,女,汉族,1940年生。1963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为西藏民族学院(位于陕西咸阳)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陕西省老教授协会会员,曾任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79~1980年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进修。1985~1986年在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内科进修。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上消化道出血20例》《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心理因素与心律失常》《心病还须心药医》等。与丈夫张宏恩教授合著多篇医学文章并出版书籍(见张宏思教授简介)。
第一篇 道德
一、仁义
二、礼仪
三、忍让
四、知足
五、爱心
第二篇 言行
一、谨言
二、慎行
第三篇 性格与机缘
一、性格与健康
二、性格类型
三、性格的可塑性
四、机缘
第四篇 思维、精神活动
一、脑宜勤用
二、心境宜平
三、情绪宜稳
四、虚静养神
五、意念
第五篇 日常生活
一、进食
二、饮水
三、却谷食气
四、口腔卫生及牙齿健康
五、咽津
六、动形
七、睡眠
八、养生功法
九、娱乐
十、房事
第六篇 顺应自然
一、春季
二、夏季
三、秋季
四、冬季
五、人体昼夜节律
第七篇 常见疾病的心理及行为防治
一、高血压
二、动脉粥样硬化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四、慢,陛支气管炎
五、慢性肝炎
……
第八篇 中国传统养生学派简介
附录 中国传统养生歌诀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人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大自然。宜常行善事,助人为乐,帮人之困,济人之危。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经常帮助他人,可让人心情舒畅,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常有轻松之感,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能强化人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身心健康,所以说仁义者长寿。
清朝人张潮说:“有力量济人,谓之福。”当代的徐业鸿先生说:“能够时常存着帮助别人的心,就是修福。”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时常为他人着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常将好事于人,祸不侵于自己。…遇难不帮,有事悔。”“福从细微的事情中酝酿,祸从轻忽当中崩发。”唐太宗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即我们善待他人,别人也会善待我们。美国作家怀思曼在《幸运背后的心理奥妙》一书中写道:“为什么幸运的人总能在困境中巧遇贵人?因为他认识的人多,并且善待别人。”正如佛教禅宗五祖弘忍所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情也无生。”
《圣经》里说:“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肌‘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心存刚硬的,必陷在祸患里。”“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啬过度的,反致贫乏。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你也必明白仁义、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谋略必护卫你,聪明必保守你。”“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你要离恶行善,就可永远安居。”“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己身。”“恳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慧;惟独求恶的,恶必临到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