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任何群体的就业状态都是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统一。只重视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可能会引起“低能低酬”的充分就业,从而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损失。《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态势实证研究》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就业质量概念的界定和量化,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状况,推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大学生充分就业。
任何社会、任何群体的就业状态都是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统一。在二者的互动中,总量波动和结构演进决定着就业质量,而就业质量又影响着就业数量的扩大;就业质量可以反映就业率,但就业率不一定说明就业质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就业质量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就业率表现出来,或由二者同时释放出来。因此,只有从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及其相互关系中才能全面认识劳动者就业的状况。本书研究构建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就业质量的状态趋势及变动原因,理论上丰富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实践中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为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选才提供信息参考、为国家完善就业制度与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提供对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就业质量理论和实践经验,吸收与综合国内就业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现有政治经济制度背景和传统文化条件下,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倾向与心理特点,界定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概念。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是生产过程中毕业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
从毕业生个人的视角出发,本书选择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个人发展3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即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学习培训、专业对口、兴趣与岗位适应、单位性质和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确定后还需要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就是为每一个评价要素规定统一衡量尺度,其具体方法为:根据指标的内容特点划分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予以质与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评分。评价指标权重设计是确定就业质量评价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权重系数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就业质量评价的信度。因此,我们在综合理论分析、调查研究、资料综述与特尔斐法的基础上确定了权重系数,并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计算模型与评分量表。
运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市某非211高校2001~2019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是因为这些年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大规模增加,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以普通高等学校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为了发挥我们已有的信息渠道优势和信息的可获得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与985、211大学的毕业生相比,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变化情况可能会更大或更明显些。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只填报毕业后第一年的情况,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加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毕业生初始就业质量的变动情况。问卷还要求毕业生如实填写姓名、工作单位与联系方式,以确保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准确性与可回收性。在收回第一轮调查问卷一周后,对于没有反馈信息或信息有误的毕业生,再发放第二轮问卷,以确保问卷的有效率与回收率。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于重点学生进行电话采访或直接访谈。研究持续20多年,调查分为三个时段:2001~2011届毕业生为第一次调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2~2017届毕业生为第二次调查;2018~2019届毕业生为第三次调查(疫情影响课题延后的补充调查)。
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并获得以下结论:近二十年以来,就某一时段或几年的短周期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能是上升的,但从总体态势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绝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其中,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较慢,管理类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较快;相对于男性高校毕业生,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较快较多;区域就业质量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异有拉大的趋势。搜索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理论研究成果,汇总其有关数据与研究结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八种形式表现为:毕业生的起始工资相对下降;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迅猛增加;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劳动权益的受损比较严重;学非所用的矛盾日渐突出;就业质量性别差异逐渐显现;就业岗位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就业岗位主观满意程度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补充、丰富与检验了我们的实证研究结论。
从调查数据来看,2001—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趋势下滑的具体原因为:一是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和相当于当地城镇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平均水平的毕业生逐年增多,而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学生在减少。二是没有参与社会保障、缺乏劳动保护、工作时间超过国家法定劳动时间的毕业生的比例有所提高。三是专业不对口率有所上升,工作岗位与兴趣爱好不匹配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四是出现毕业生就业分化或分层的现象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从社会现实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的体制、办学模式改革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短缺与过度教育并存诱发结构性就业问题;外延式规模扩张与内含型质量提高发生偏离,就业质量与就业缺口指数趋势相反成为市场的必然;毕业生较高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阐释了就业率的快速下降与就业质量相对下滑的原因。体制内劳动力市场排斥造成相当岗位被非专业人士所占据且替换凝滞,限制了有效需求总量和岗位层次;经济转型缓慢、效益不高,从劳动环境与收入增长方面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总体水平;劳动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引起大学生的权益受损及实际福利相对减少。市场缺陷、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与社会资本的不良影响造成就业不公平和岗位匹配错位及人力资本损失。政策取向与可操作性不到位、利益刺激力度欠缺与实施机制不健全及经济体制转换摩擦,引致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效率不高。
李宁,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副教授,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CSSCI来源期刊5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7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国家社科一般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二、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理论的评价
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层次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卷调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总体态势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专业差异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区域差异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对差异
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文献分析
第五章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目标取向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供给政策建议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求政策建议
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供求匹配政策建议
五、提高大学生就业政策效率的建议
结束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与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