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试图以自己为个体感受去记录一个东北工业城市的世界, 然后用一种即时性的叙事方法描述这些实用性的景观, 据此阐释这个城市的精神。对于现代城市分析而言, 流动、陌生、孤独是常见的命题, 作者试图突破固有理论, 以个体写作实践去应对那些不可预期、无所不在、不间断地影响个体行为与心理状态的城市景观, 为未来留下一份中国当代本土视角的城市文本。
东北是一种方法,一种以具体和直接的方式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方法。
我们所获得的日常体验是相似的,在这些相似的体验中隐藏着中国现代精神的特点。所以,关于这个东北城市的写作也是关于很多城市的写作。因为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状态也会在其他城市出现。
高密度的空间状态是现代城市文明存在或扩张的前提,因为高密度能够创造出低成本的视觉连接、声音连接和情感连接,个体生存境遇有无限多的可能,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无限多的可能。
我们更愿意分析那些直接进入日常生活的物质。一方面,这些物质维持了现代城市的理性、情感和审美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它们也最大程度地改变了这个城市的日常景观。
我们能否凭借虚拟的道德实践力去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意识?由于不具备真正的实践能力,很多道德意识转变成了虚拟的高贵,或是转瞬即逝的冷漠。
在这个世界中,自由、平等或独立意志以具体的方式展示,或以抽象的方式聚集,然后在双重意义上阐释着现代精神。
这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实践写作系列,因为当下是不断变化的,每时每刻都是崭新的,当下的空间状态也是无限的,所以生活在当下就意味着生活在无限的可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