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定时期内的大规模海外引才,对于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性作用重大,但也严重挤占了本土教师的生存空间和职业发展通道。随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持续深入和“双一流”建设对本土的日益关注,海外引才工作正从规模化向集约化转型,本土教师队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本书聚焦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群体,系统总结其群体特殊性,分析其职业发展困境及成因,尝试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以点带面地探索高校本土教师的战略突围之路。
高等教育是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作为培育人才重要力量的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面临着现实困境。针对其职业发展道路,作者深度分析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面对的职业发展困境及影响,提出了破解对策。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一支本土教师与海外人才搭配合理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服务本土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中国属性,凸显了高校本土教师队伍的客观重要性。相较于海外人才,本土教师虽然在研究范式、国际视野和海外资源获取等方面存在一定弱势,但他们更加熟悉我国的国情、民情、社情,更了解我国学术运行机制,具有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更丰富的国内人脉资源,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各类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全面展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存在倾向性、海外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大量涌入的大背景下,本土教师队伍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挤压,集中体现在高校教师招募甄选条件设置、人才政策及项目设计、学术资源分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以及薪酬待遇等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本土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弱势,与海外人才竞争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呈现下降趋势。
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师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交流方式的日益便捷,本土教师和海外人才在国际化方面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单纯学术产出指标甚至还有超越的趋势。换句话说,两者在职业成就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化,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体外部环境,如不同学科差异化的发展态势、现行本土博士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向海外人才倾斜的政策项目顶层设计、高校行政化色彩较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等,而这正是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本土教师和海外人才都应该是“双一流”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都应该纳入同一轨道并获得同样的外部支持,他们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共生局面,而不是相互角力的对立局面。
同时,随着近年来海外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家阶段性的人才政策导向亦应及时纠偏,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应逐渐从规模化向集约化转变,将关注点聚焦于如何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设计更好地发挥既有海外人才的作用以及实现本土教师和海外人才的优势互补等方面。正如国家关于“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所提出 的,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这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两个导向:一个导向是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海外人才要真正贴合实际需求,要精准引进,要坚持长远眼光,要保证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另一个导向是要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的特殊重要性,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应该被重点关注,前期大规模、集中式引进海外人才的思路和做法应该适当优化调整。
因为人文学科研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且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初期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具复杂性,所以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更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聚焦高校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队伍,通过系统地总结其自身的特殊性并梳理其职业发展现状,分析导致其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的原因,结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有关观点,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以点带面,探索高校本土教师的战略突围之路。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自身亦应充分利用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本土先发优势,更加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竞争,与海外人才相互取长补短,和谐共生。本研究所涉及的人文学科,重点指人文基础性学科,主要包括文、史、哲3 个研究领域。同时,本研究的预设背景是“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因此,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其师资队伍构成及其中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的发展状况,是本研究的主要着力点。相较于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得的外部政策和资源支持较多,学科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师资队伍整体状况较好,国际化程度较高,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也相对较大,因此有值得研究之处。对上述高校的一些典型做法和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能为人文学科处于“双一流”建设边缘的高校提供更多成功经验。
具体落脚到本研究重点关注的3 组关系,即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青年教师和高端人才、本土教师和海外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整体布局急需关注人文学科,急需关注青年教师,急需关注本土教师。但是,在当前行政干预下的政策体系和学术生态环境中,上述3 组关系中的双方均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匹配、不协调特点。国家和高校需要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从3组关系的弱势方,即人文学科、青年教师、本土教师3 个方面着力,结合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知识生产的特殊性和职业生涯初期的阶段性特征,从改变人文学科发展整体弱势、优化本土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行政干预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塑造符合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特点的外部生态等方面着力,探求破解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这使本书凝结着集体智慧,在此笔者向所有支持者一并表示感谢。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办刘涛老师,他长期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参与撰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五章,此外,他还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支撑,尤其是他对本书整体架构提出的中肯建议,令本书增色不少,但因资助版权要求,未能署名,深为遗憾。还要感谢笔者所在的国家开放大学,正是单位专项给予出版经费,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关于本领域的研究,目前仍有需要深化和拓展之处,后续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
葛珺沂,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
担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主持7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实务、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课程的日常教学、资源建设和团队运行工作。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先后撰写或参与撰写学术专著8部;主编或参编教材8种。在《人口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地理学报》《经济问题探索》《中国远程教育》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为主要成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参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发起的“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等多项重大课题,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地市级课题1项、校级重点课题3项。同时,拥有企业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茶艺师以及物流师职业资格等多项证书。
1绪论 1
1.1选题意义 1
1.2概念的厘定 15
1.3研究方法 19
1.4研究结构 20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3
2.1 理论基础 23
2.2文献综述 34
3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及影响 48
3.1招募甄选环节面临的困境 49
3.2考核评价环节面临的困境 59
3.3资源配置环节面临的困境 67
3.4发展激励环节面临的困境 63
3.5职业发展困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84
4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遭遇职业发展困境的根源分析 94
4.1人文学科发展呈现弱势化态势 94
4.2本土博士培养模式有待优化调整 98
4.3人文学科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特殊的内生机制 107
4.4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初期需要特殊的外部生态 113
4.5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受到行政化影响 120
5破解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129
5.1从战略高度定位人文学科的重要性129
5.2优化本土博士培养模式133
5.3构建基于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138
5.4营造支撑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职业发展的外部生态150
5.5用好用活博士后制度164
参考文献171
4.3人文学科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特殊的内生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与人才发展成为关键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党和国家对于人文学科研究水平和人文学科高水平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就高校教师内部结构现状而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当前高校教师按职称级别自上而下地可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不同职称级别教师的经济收入、学术资源、学术权力及社会声望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进一步对学科进行细分,可以发现,即便处于同一职称级别的教师,因其所处学科不同,上述各项指标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自然科学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任务、学术压力、生产机制、科研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竞争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面临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在之前的理论介绍中,笔者已经提到了John Holland的职业兴趣测试,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反映和延伸,并提出了6种作为职业选择依据的职业兴趣类型。依据他的分类,人文学科教师和自然科学教师属于不同的交叉类型。两者都属于“社会型”,但两者又存在不同的其他类型偏向。其中,自然科学教师偏向于“研究型”,而人文学科教师偏向于“艺术型”。由此可见,自然科学教师属于“偏向研究型的社会型”,人文学科教师属于“偏向艺术型的社会型”。高校只有基于教师类型方面的差异为人文学科教师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环境,才能保证人文学科教师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成就感,以及更好的职业发展。
4.3.1 人文学科具有相对特殊的研究范式
作为国际通用学科,我国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引入国际惯例并纳入国际体系,可以充分吸纳和借鉴丰富的、相对成熟的国际前沿研究范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许多欧美经验,毕竟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体系化的人才发展计划。自然科学研究大多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进行细化分工和流水作业,通过集体研讨、开展实验获得基础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及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实验用品与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科研经费,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的配套经费相对充足是合乎情理的。当前,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正日益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对于自然科学青年教师而言,可供其自由选择的交叉协作平台相对较多,不同学术组织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共享资源与成果,这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自然科学青年教师甚至可以以跨学院(系)多平台共同聘任的方式拓展学术资源。
与之相比,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科属性等不同,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常常以高度个体化的学术研究与生产方式进行教学科研活动,这一过程更强调思想的完整性、统一性与逻辑性,很难分工合作,因而高校在科研经费资助、团队人员配套及生活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教师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人文学科教师很难与自然科学教师一样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人文学科教师的横向合作更少、学科绩效工资更低。两者学术体系的产出有较大差异。
从生产体制方面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偏重于寻找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性、普适性规律,而人文学科更加强调事物自身的差异性和特色,生产体制和关注点的巨大差异导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可以采用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更容易用明确的评估指标来衡量,而人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很难通过明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所以,人文学科研究在生产体制上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人文学科研究不需要经费、不需要研究团队、不需要高级别待遇”等失之偏颇观点的产生,这给人文学科青年本土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