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类活动河流发生了巨变,鱼类结构发生了改变,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需要鱼类。但目前基本上河流都没有留下"自然"状态下的鱼类群落结构数据,缺少修复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本书将不同种类鱼类的分类学性状转化为数字性状,借助计算机手段建模型,将不同鱼类复杂的数字降维在平面形成简单的二维图形态研究种间关系,探讨不同的鱼类占有的空间位置,根据占有位置,测算出它们的比例,实现从形态信息破译群落结构信息。本书内容解决了"历史上鱼类群落结构"问题,即通过解译的鱼类群落结构数值,窥知"历史上的"河流生态环境是怎样(植食性鱼类生态位反映河流有多少水生植物等植被信息、不同的鱼类构成反映当时河流的生产力结构等)。书中建立的模型研制成软件系统,可用于预测"某种鱼类的改变"会影响哪些鱼的群落构成,从而预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为生态修复决策服务。
主持设计建成广东首个拦河枢纽过鱼通道,规划建成不同类型省级、国家级保护区10余项。获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 项,教育部一等奖 1项;获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