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随笔丛书:山上山下》分为:纽约的琐碎都市生活、故乡的田园诗意栖居、部分日记片断以及文学随感,是一个诗人在完全不同生活形态里的精神状态和文字趣味的真实写照。或者说通过一篇篇自传性较强的文字,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当代分崩离析的生活及其精神归宿的诗意的追求!
吕德安,诗人,画家。1960年出生于福州。著有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南方以北》《顽石》《适得其所》。1992年旅居美国纽约,以画谋生。1994年底回国在福建家乡北峰筑居山中。1998年再度出国,从此游居纽约福建两地至今。
与纽约有关
公园里的自由女神
故事
喂海鸥的人
她是谁
推销香水的胖黑人
一个一身黑色打扮的白种女人
“毕加索!毕加索!”
卖艺
码头杂耍者备忘录
他是梵高
画像
罗德岛的一个小城镇
年轻的股票经纪人
蝴蝶
描述一个梦
狗
我的意大利邻居
我将它称之为奇遇
奇特的选美
一个老诗人的摄影展览
海底的教堂
卡通老人
尼泊尔人
一幅肖像
地下室手记
上帝的图书馆
保加利亚画家乔治
一个人的节日
他们的故事
山上山下
万县姑娘
射击
高明的盲人按摩师
怀念小黑
啊!啊!公开的私房话
三角梅
墙壁
随笔三则
山麂
台风
筑居散记(一)
筑居散记(二)
山居小记摘抄(2005年)
西藏行(2006年)
雨
后记
算是美丽而撩人的性感女孩——也许她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觉得不顺眼的,只是由于她的突然出现(像这空气不对头的节日里出现的一桩怪事),使我不安而已。我望着她,想到如此亮丽的女孩,通常都有男朋友跟随其后。我越过她肩头,看到车里果然还有两个“嬉皮士”式的小伙子在隔着玻璃朝我们这边张望。不知为什么,他们在那里使我感到了一阵失望。我想转身走掉,要知道还在她没来到面前的时候,我就隐约觉得她背后有一团时而会发出窃笑的东西。当姑娘向我解释她的苦衷时,她还回头做了一下鬼脸。
但我没有走掉,我礼貌的微笑一下,像真正的美国佬那样耐心地让人把话说完,内心里却半信半疑。我想她也许是骗人也许在拿一个外国人开玩笑,开给躲在车里的人看。我打量着她的眼睛又觉得她很诚实。我开始对她说话。我跟她说:“OK,但眼下我没有零钱,你不介意跟我一道去商店里找吧。”她说不介意。她跟我走了,一路上我们再没有说一句话,这让我很舒服,因为如果她出于感激或出于尴尬(我以为我的慷慨施舍会造成她的压力)要求说说话的话,那么我那仅有的几句英语到时必将露馅,那时候我反而会尴尬万分的。然而她没有要说话的迹象,只是紧跟着我,一直与我保持几步远的距离。我们拐过一条街,走进一家(唯一还在开业的)杂货店,里面放着形形色色的圣诞礼物,我突然想起可以随便买一个礼物,说不定明天可以送给什么人。我很快挑了一个打开会放出音乐的圣诞卡和一个圣诞音乐磁带,这两个加起来就可以把我的百元大钞找成无数张五块的零票。说实在那时我有点想故意拖点时间,好看看那个女孩会有什么表现。她一直站在橱窗外面没进来。隔着一面玻璃,她似乎好看多了,同时也像过节的街道上多出了这么一个看橱窗的人。我还觉得这家还在坚持开业的杂货店以及那两个伙计在里面交头接耳,填补了一个重大节日的缺憾,是整个死寂的街区唯一富有人情味的。我还联想到那个女孩,她也是在这种时候才最有人情味的,而且由于她的出现,对我这个百无聊赖的异乡人也是一种补偿。我还看见她背对我在瞧对街一家老电影院,或许她正在浏览那边墙上的电影广告。我高兴她这样。这样我似乎可以从容一些。这样我们之间似乎更有一种秘密的联系。我来到了收钱柜前面,这时那负责收钱的伙计对我说:“对不起,已经打烊了,收款机也已结账,是否可以明天再来?”我怔了一下。“为什么,明天是圣诞节啊,而你们仍旧营业?”我问了一句,我还补了一句什么话,模糊得连我自己都没听清楚,后来想想可能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词,比如求你了之类的话。反正那时候是那个伙计的坚定表情告诉我再说什么也没有用的。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那时候一种奇怪的念头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此刻面对的不仅是一个营业员或一条营业原则,而且可能还是一个国家,要知道这时候这个国家都缩到了它自己他妈的节日里头去了,而这个节日就像一扇涂着梦幻色彩的门,一旦它宣告关上,一切就跟现实无关似的了,更何况你是一个异乡人,你除了学着美国人的样子耸耸肩,不能再有别的选择……我不知道那时我是不是向那个营业员耸了肩,还是我在向玻璃外面的姑娘耸了,但我知道我同时摊开的双手在一个很小的限度就把那礼物迅速地放回原处。或者是我看见了那个女孩在耸肩,以为我也在耸肩。她在外面已经明白了里面发生了什么。我走出去告诉她时,她没听完就转身走掉,可当她到了又与我相隔几步远的距离的时候,她还是回过头对我说了一句话,她说:“不管怎样,我还是要谢谢你。”
我觉得她真够倒霉的,不管她的车是否真的抛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