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胡同里,孩子们忙着玩耍,吃吃喝喝,打打闹闹,过年过节的时候更是有说不完的乐趣。很多小吃、玩具和游戏早就成为历史了,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依然是那么炫丽缤纷的记忆。本书用细致的插图和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您讲述身为“老北京”的作者记忆中的儿时趣事。那些在我们眼里各种新奇的事物,大半只能想象而看不到实物了,遗憾之余,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京味儿京韵生动活泼,手绘颇具童趣,年轻读者没有见识过书中描述的人和事,通过插图就一目了然,极具可读性。作者年逾古稀,是个地道的“老北京”,童年生活丰富多彩,经历了地道的种种老北京风俗和趣事,是个老北京的“活字典”。因此文中描述人事真实生动,极具典型意义。
序
故乡,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乡,是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的故乡是北京。每当听到那首深沉而激荡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就会热血沸腾,思绪万千!
北京,我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来时光流逝,我也曾经去过不少地方,却怎么也忘不掉故乡对我的滋养!
1941年,我出生在北京东四六条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里。从小到大,我看到的都是北京城静谧的胡同与瓦灰色的房屋;听到的都是老北京人待人接物的谦和恭敬与热情诚恳。
我在北京城长大,在北京城读书。即使在边疆工作期间,我也总忘不掉朗朗的北京土语,忘不掉熟悉的北京城。现在退休住在北京,我时时刻刻感觉到就像躺在母亲的怀抱一样,无限地踏实与安详。
几十年来,北京城变了。尽管它的外貌已经没有了老北京的影子,但是北京城的味道,我依然那么熟悉,如北京城春风的香吹、夏雨的湿甜、秋果的壮硕、冬雪的含蓄!
这一切,促使我打开电脑,一字一句,把心中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写下来——我要写出故乡的风采,故乡的精神!
我自己用电脑鼠标画出了配图,就算是“电脑画”吧。在图画中,我尽量表现出老北京当时的一情一景,画面都很简单,因为我只抓住主题,其余的东西就省略了。
由于我画的原图格式不符合出版要求,故此专门邀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颜诚锐小友把我的图画进行临摹。他的临摹保持了我原图的精髓。我也感谢他对我的原图进行的修改!
2014年8月底
于北京朝阳区团结湖
孟繁强
1941年生于北京,汉族。1966年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1972年回京。回京后自学美术、文学写作。从事工艺品美术设计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
目录
吃 喝 篇
西瓜 〇〇二
冰棍儿 〇〇四
冰盏儿 〇〇六
扒糕 〇〇八
盆糕 〇一一
卤丸子 〇一四
大碗茶 〇一七
驴肉 〇二〇
炸回头 〇二二
炸酱面 〇二五
油煎灌肠 〇二八
元宵 〇三〇
糊涂糕 〇三三
小山杏 〇三六
画糖人 〇四〇
螃蟹 〇四二
水果 〇四四
什刹海小吃 〇四七
冰激凌 〇五〇
糖炒栗子 〇五三
冰块儿 〇五六
玩 乐 篇
蛐蛐 〇六〇
跳房子 〇六二
躲猫猫 〇六四
抓拐 〇六六
打仗 〇六八
拉线耗子 〇七〇
麻筋叫猫 〇七二
打弹弓 〇七四
拉哨圈 〇七六
竹蜻蜓 〇七八
儿歌 〇八〇
打弹球儿 〇八二
捉昆虫 〇八四
老鹰捉小鸡 〇八六
打花巴掌 〇八八
骑木马 〇九二
滚铁环 〇九四
木偶戏 〇九六
耍猴 〇九八
童子摔跤 一〇〇
小金鱼 一〇三
噗噗噔 一〇六
跳皮筋儿 一〇八
“屁帘儿”风筝 一一一
时 令 篇
填仓节 一一四
二月初一、初二 一一六
三月三 一二一
清明 一二六
端午钟馗 一三〇
关老爷磨刀 一三二
六月六 一三四
乞巧节 一三六
中元节 一三八
民间花会 一四一
七月流火 一四四
数九 一四七
炸酱面 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家庭主食就是小碗干炸,简称 “炸酱面”! 您一定会问:北京“炸酱面”为什么叫“小碗干 炸”?且听我慢慢 道来—— “小碗干炸”里分两个名词:“小碗”和“干炸 ”。所谓“干炸”说 的就是炸酱。既然是“干炸”,难道要把酱炸干吗? 不是!北京的炸酱有 肉丁炸酱、肉末炸酱、鸡蛋炸酱、虾皮炸酱、茄丁炸 酱多种,把老字号“六 必居”的上等黄酱在锅里用油小火慢慢地炸啊熬啊, 尽量把酱里的水分炸 出、将酱炸香,就成了面条的专用拌料——炸酱。再 配以各种鲜嫩的蔬菜 拌码、香醋和蒜汁,就成了一碗地道的炸酱面!可是 为什么叫“小碗干 炸”?难道炸酱一定要用小碗装盛?又错了!家里吃 面的人少,当然就用 小碗盛酱,如果人多也必须用大碗盛酱。这里的“小 碗”和炸酱没有必然 的联系,而是和面条有关联的一种说法。
北京人对于面条有两种吃法:一种是面条煮熟了 ,过一遍凉水,再装 碗拌酱冷吃,叫“过水儿”。“过水儿面”滑爽筋道 ,利落痛快。有的大 汉饭量很大,每到吃面条就拿出家里的大号蓝边粗瓷 大碗(北京人叫“海 碗”),只吃一大碗过水儿面,便是一顿饱饭 另一种吃法是,面条煮熟了直接捞到碗里拌酱热 吃,叫“锅儿挑”。“锅 儿挑面”热烈醇香,滋味醇厚。这就不能用海碗狼吞 虎咽了。因为面条煮 熟以后,必须尽快地“热吃”,才显得有滋有味。如 果碗里的面条多又吃 得慢,那面条逐渐降温冷却,就会变得粘坨糊口,因 而影响口感,难以下 咽。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用“小碗”盛面,从锅里捞 出热面,装进小碗加 以炸酱拌料,趁热三口四口吃完一碗,立刻香沁脾胃 心情舒畅!再吃第二、 第三碗……绝对不能贪图省事,一次一锅煮出一盆, 墩在桌子中央,使面 条变得糟烂无味。所以吃“锅儿挑”面条要随吃随煮 ,永远都是味美热香! 这就是老北京人对于面条要“吃一碗,煮一碗”的根 据!也就出现了“小 碗干炸”这一专用名词。
至于面条的做法有:抻面、切面、板条、揪片、 饸饹。面条的成分有: 白面、两样面、大米面、荞面……不能一一而述。
再说个简单明确的定义语:“小碗干炸”即是“ 用小碗装盛锅儿挑热面, 拌以炸酱和面码”这样一种专业吃法。
油煎灌肠 说起北京著名的小吃“油煎灌肠”,北京以外的 朋友一定以为是猪的 肠子做成的,其实它和肠没有丝毫联系。灌肠的做法 是,用红薯淀粉加进 一点“红麸”和少许食盐,熬成糕坨,再把糕坨搓成 像肠一样的粗条备用。
把冷却的“肠”在手心里用刀切成边薄中厚的“象眼 块”,放进平底锅,用“汤 油”慢火油煎。直到煎成焦黄色,才可以出锅装盘, 浇上盐蒜汁就可以享 用了,吃到嘴里,外焦里嫩,蒜香扑鼻,口味甚佳! 过去北京经营“灌肠”的都是街边出车设摊,车 的一边是一个大号平 底铁铛,锅里的热油总是煎着红红的灌肠,小贩不时 用铁铲搅拌煎炸,锅 里冒着热气,飘着阵阵的香味儿,所以小贩不用大声 吆喝,就能引得路人 寻味过来,吃上一盘香喷喷、热乎乎的油煎灌肠。
来了客人,小贩熟练地用铁铲把锅里的灌肠再翻 一遍,摊满锅底,用 铲子按压灌肠,来增加与热锅底的接触面积。然后左 手拿一个瓷盘扣在灌 肠上,右手用铁铲把瓷盘周围多余的灌肠剔除,再用 铲子平铲瓷盘下的灌 肠,使之随铲子一翻,这样一盘焦黄喷香的油煎灌肠 就交给了顾客。顾客 自己浇上蒜汁,从筒子里抽了竹签,开始吃了起来。
老北京的著名小吃“油煎灌肠”保留到今天,可 能因为它实在是味道 太好了,所以不但北京人喜欢,而且赢得了来北京的 中外游客的欢迎。可 是现在的“油煎灌肠”原料有所改变,切的刀法不对 ,也就影响了它的口感。
过去煎炸灌肠的油,是加工熟猪肉的“汤油”,所以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是不能吃的。
……P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