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恩源教学回音壁》是许恩源教授多年来教学回忆录,书中分三大部分:无锡轻工篇(江南大学),东华大学篇(中国纺织大学),成都艺术篇(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在每个篇章中,都有许多学生、友人为写的情真意切的回忆文章,也有许教授多年来的教学期许,文字感人至深,情感真挚,书中附有许教授生活照片、艺术作品。
《许恩源教学回音壁》讲述了他,像父亲一样慈爱;他,像孩子一样率真;他,像朋友一样坦诚。
他的课堂形象生动,费尽气力,只为教会我们技能;他的严苛发自内心,感人肺腑,只为教会我们做人;他,是三尺讲台的男神,许老师。
他说,先死后生,教导我们先历练扎实基础,后充分发挥创意;他说,用我一条命,换你一根线,教导我们设计图稿中容不得半点差池;他说,画稿不准折痕,不准污渍;他深入浅出,授予我们设计教学的本质。
他看着我们二人长大,读大学、工作、结婚,时时教诲我们;我们看着他和师母夫妻恩爱,比翼双飞,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越长越大,他越来越客气,小时被他骂哭的情景皆成为美丽回忆;现在我们接过前辈的火炬,培养很多专业人才,希望他能满意。
愿老师身体健康,享受人生!
序言 我简单又平凡的一生 许恩源
轻院篇(1960—1988)
回忆感言 许恩源
《论装饰图案艺术》序言 张道一
师者印象 张凌浩
大国工匠 何晓佑
成功人的秘诀 林家阳
美的启蒙 何晓佑
事业心责任心爱心 林家阳
一段“风雨同舟刻骨铭心”的师生情 陆胜全
亦师亦友一生“情” 何思广
流金岁月 陈育星
温馨往事 季鑫焕
青山湾岁月 陈雪丽
我的造型情结 陈新华
难忘恩师情 卢昌生陈晓明
特殊年代铸成的师生友情 王章旺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师 潘祖平
师恩如山 吴真
难忘邹明 许恩源
师恩如山友情似海 邹明
恩师许恩源先生 郑书成袁珍
感言恩师 吴翔俞英
分别21年后的师生“家书” 苏晶 蔡建勋
我与轻院服装设计专业 许恩源
那些难忘的情感 梁惠娥
服装专业往日逸事 张芩
“母校”为我颁发聘书 许恩源
诗两首赠恩源 顾大风
我心目中设计学院的神甫 代福平
老师兄长夫君 吴静芳
超级疼爱我们的爸爸 许可吴笛
东华篇(1988—2000)
记许恩源教授 刘晓刚
推荐 刘晓刚
最敬重的老师 徐莲珍
不计个人得失坚持爱憎分明 叶寿增
感恩许恩源老师 李峻曹宵洁
难忘恩师 陈川
回忆我的学生王一扬 许恩源
我的老师 王一扬
一个我眼中真实的许老师 秦和妹
回忆与许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陈文成
致老师——许恩源 雷永良
最毫无保留的赠予 梁玉
许老师,我人生中的另一个父亲 祝佳
真正的震撼 王浙
钢铸铁打 刘群
许老师教会我怎样动脑构思 杜娜
许老师教我如何把美的元素融入作品 刘馨
不美不画既画皆美 王保霞
作业过程比作业效果更重要 罗娟娟
永远的恩师 东北大学服装设计98级全体学生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东华大学团委学生会
慈祥而又严厉的长辈 第13期服装进修班全体同学
湖北男孩的心里话 舒克纷
有比较才有鉴别 王敬贤
聋哑人的心声 柯燕云
我是一个熔炉 第25期服装进修班B班全体同学
我有了一个全新的目标 赵海量
学生留言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96级学生课后留言
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94级硕士研究生听课后留言
素描、水粉课后学生留言
成艺篇(2006—2013)
难忘“成艺”八年 许恩源
德艺双馨 刁纯志
建议 刁纯志
为《许恩源教学成果汇报展》作序 刁纯志
感悟与读解 陈怡
心语 许恩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刁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岳冕马强章云飞
我们最敬爱的人 08服装一班全体同学
一个真心喜欢学生的老师 08服装二班全体同学
师如父 李孝辉
“有一种快乐叫认真”
感恩与信仰 许恩源
严格要求学生的老教授
许恩源教授举行师德讲座
两封致学院教务处的信 许恩源
中国现代设计基础教育开拓者
耄耋之年重返讲台为警戒学生不惜“自残” 张强陈怡
可爱老师善良老人
学生眼中的老师形象 05级服装班
不变的信念 许恩源
祝贺
老师背后的故事
老教授的“酷”令人肃然起敬 梁江涛
下跪的教授与旁听的学生 慕毅飞
“自扇耳光”改变教育现状不靠谱 毕晓哲 徐言方
网络评估(2012—2016)
友情公告 许恩源
人间大爱网评真言 许恩源
网络评论
同窗好友病中慰问祝福汇编
历届校友探访病中的我
部分出版图书资料证书及作品
匠·心
结束语 许恩源
查看全部↓
《许恩源教学回音壁》:
九月份了,领导说十一月初第一届新生就要入学报到了。在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两人要从零开始,完成专业方向的制订与规划、课程设置的制订与规划,计划制订完了紧接着又要着手迎接新生以及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铺天盖地的任务像泰山似的向我们压来。在此之前,无锡轻工业学院所有专业均为理工类,而我们新建的造型设计专业是属于艺术类,所以连一张画纸、一支画笔都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必须立即筹备置办起来。即将到来的新生(即型601班),据说有15人(最后毕业好像只有10人),都是从江苏省轻工业厅局的各下属工厂抽调上来学习的(如玻璃厂、搪瓷厂、陶瓷厂和印刷厂等),还有少数在轻工业厅工作的干部。他们当中有些年龄偏大,但觉悟高、政治素养好,而实践经验更比我们两个老师强。面对这一切,我俩当时年轻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在激动兴奋之余还稀里糊涂,如同孩子期待着过年过节一般喜滋滋地翘首盼望着第一届新生的到来,自己能早日走上讲台。如今回忆起来真有些后怕,不寒而栗啊,但又有些自豪……我们当时就是在这样没有充分思想准备、更无知识积淀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担此重任,我们凭借什么?那还不是年轻人的干劲与热情吗?虽然这个过程中,我们盲动、幼稚、不成熟,但各级领导是我们的主心骨,是专业建设的引领人,正是有了他们的带领,我们才会有如此大的激情与动力,勇闯一个个难关。回忆当时造型系就是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筹备上马,而我仅是其中一人。但我非常珍惜这段历史,能参与当时的所有筹备工作,这是我今生最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在专业筹办初创过程中,有一个人和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我们这个专业诞生与成长之初(具体地说,就是“文革”前五六年的时光里)的一位领导,一位与这个专业有着亲密情结的人,我恳请大家不要忘记他,他就是当时无锡市委的宣传部长兼我院第一任院长杨增。
据我所知,当时没有他就不一定有这个专业,即使国家要筹办这个专业,也不一定会落户生根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因为当时学院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个属于文科的艺术类专业既不懂又不爱,甚至是讨厌,认为这些搞艺术的人都是热衷于搞“封、资、修”一套的,都是一些思想意识有问题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只会给学校增添麻烦。据说,杨部长在省级会议上果断抉择,力争把这个专业接收过来,安家落户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因为有了当初,有了杨部长,才有我们艺术设计学院的今天。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