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挑战与胜任力,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板块展开了相关探讨。
首先,重点梳理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变迁过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使命。该书认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和政府制定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文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的变迁发展是一个新政策不断产生、发展和替代旧政策,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和基本定型的过程。其发展演进的总特征是:从强调对人“思想改造”到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向以人为本;由重视课程设置转向注重整体建构,逐步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由模仿借鉴转向科学设计,坚持走中国自主探索道路;政策制定由频繁变动走向相对稳定,趋向成熟定型;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政策制定的领导权、主动权,同时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与,民主性、科学性不断增强。新世纪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与立德树人导向。
其次,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论域维度、质量意识与建设标准。该书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外在维度与思想政治品质、道德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内在维度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硬核”要素。
再次,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功能与模型建构。该书认为,“胜任力”作为能够区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的个体特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能够通过系统的数据测量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有效提高。把胜任力模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测评与应用,既可以有效诊断教师胜任力的水平,也可以在提升教师胜任力的过程中发挥指标性带领作用。
最后,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获得感的要素内涵、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该书认为,“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教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自我需要。我们需要在充分知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变迁与内在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找出差距,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胜任力,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胜任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为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挑战与胜任力,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板块展开了相关探讨。
首先,重点梳理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变迁过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使命。本书认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和政府制定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文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的变迁发展是一个新政策不断产生、发展和替代旧政策,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和基本定型的过程。其发展演进的总特征是:从强调对人“思想改造”到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向以人为本;由重视课程设置转向注重整体建构,逐步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由模仿借鉴转向科学设计,坚持走中国自主探索道路;政策制定由频繁变动走向相对稳定,趋向成熟定型;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政策制定的领导权、主动权,同时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与,民主性、科学性不断增强。新世纪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与立德树人导向。特别是在“05方案”的助推下,制度建设更加体系化、体系构建更加标准化、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化。其发展趋势是在遵循整体规划和协同效应的原则下,通过提升创新驱动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推进全面育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同向同行,又强调把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素养作为创新驱动的着力点,加快补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短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其次,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论域维度、质量意识与建设标准。本书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外在维度与思想政治品质、道德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内在维度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硬核”要素。本书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内、外两个维度所呈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出发,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树立的质量意识与建设标准,以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作用,实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的。
再次,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功能与模型建构。本书认为,“胜任力”作为能够区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的个体特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能够通过系统的数据测量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有效提高。把胜任力模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测评与应用,既可以有效诊断教师胜任力的水平,也可以在提升教师胜任力的过程中发挥指标性引领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与核心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对本学科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筑魂育人”的功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政治素养、职业态度、业务能力和个性特质4个主范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主要构成。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的核心;职业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保障;业务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的基础;个性特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促进力。本书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内容与特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并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对标对表”地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拔录用、入职培训、绩效考核与优秀激励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标准。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与问题分析,本书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策略。
最后,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获得感的要素内涵、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本书认为,“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对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着手探讨,在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指标是为了让学生具有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真实参照。“获得感”是指主体基于现实收益而衍生的正向精神体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大学生在知识学习、情感体会、方法运用等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益处,并产生系列正向感受。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大切入点,其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情感、观念、行为四大类,教育端、受教育端以及外部的相关因素都会深刻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高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可以从优化教育端的影响因素、重视受教育端关键因素、整合与协调外部影响因素三大层面入手,发挥三方面的合力。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的变迁过程、特征分析及其创新驱动力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的变迁过程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的创新驱动力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域维度、质量意识与建设标准
第一节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论域维度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意识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四有”标准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模型构建、问题检视与提升路径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问题检视与归因探索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评估、反馈与提升策略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概念、功能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概念与理论的自然延伸
第二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内容与价值分析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功用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要素内涵、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要素内涵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策略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要素内涵、影响要素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及其内涵要素
第二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