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警察》集辑录的23篇文章原发表于让·波德里亚编辑的《乌托邦》杂志(1967-1978),主题涉及社会实践及那个时代的理论争鸣。这些文章的“思想、论点和观点的出现”面貌,促使我们以原有状况进行出版,并按照时序进行编排,以便让人们看到其思想的诞生,其思想能够独立于任何学派或团体归属而自行确立,因此就能从中看到我们当代一种自由思想的问世。
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冷记忆》、《美国》、《完美的罪行》等。《论诱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1985年起从事符号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冷记忆》1-5等30余部,编写出版法语教材及参与编写中外母语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项目5项,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
编者按
《乌托邦》第1期,1967年5月
《短暂性……》
《乌托邦》第2、3期,1969年5月
《游戏与警察》
《乌托邦》第4期,1971年10月
《乌托邦被打发了……》
《罢工故事》
《媒介安魂曲》
《DNA或代码的形而上学》
《乌托邦》第5期,1972年5月
《生产之镜》
《乌托邦》第6期,1973年2月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体系》
《乌托邦》第7期,1973年8月,揭露无遗的阶级斗争
编者按
《乌托邦》第1期,1967年5月
《短暂性……》
《乌托邦》第2、3期,1969年5月
《游戏与警察》
《乌托邦》第4期,1971年10月
《乌托邦被打发了……》
《罢工故事》
《媒介安魂曲》
《DNA或代码的形而上学》
《乌托邦》第5期,1972年5月
《生产之镜》
《乌托邦》第6期,1973年2月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体系》
《乌托邦》第7期,1973年8月,揭露无遗的阶级斗争
《罢工故事》
《乌托邦》第8期,1974年2月,环状钉子
《经济的夸大化》
《巴黎国民银行的宣传战》
《因剩余价值而生病的动物》
《乌托邦》第9期,1969年4/5月,“彻底的疯狂”(Radical follies?)
《逼真的诈死》
《乌托邦》第10期,1974年6/7月,“阶级的义务”
《在预言失灵之上……》
《乌托邦》第13期,1976年3/4月
《挟持人质》
《野民们去死吧》
《立体的黄色淫秽》
《乌托邦》第14期,1976年5/6月,玫瑰人生
《螺旋形尸体》
《劳动故事》
《价值的最后探戈》
《乌托邦》,1977年4月
《着迷的斗争或最后的笛声》
《乌托邦》第17期,1977年12月/1978年1月
《结婚前夜的阉割》
《我们的残酷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