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面向应用型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分为四大篇:分别是概述、心理与行为、环境与行为和决策。基本沿循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购买决策的过程这一主线而展开。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力求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发展的最新水平。在研究体系上,对体系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编排,以便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涵盖该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对近年来消费领域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问题进行了真实反映和探索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与企业营销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求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编写体例上,强调体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各章中设置了导人案例、补充阅读等栏目,并在章后安排了复习思考题和案例,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消费与消费者行为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理论来源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与意义
第二篇 心理与行为
第二章 消费者的知觉
第一节 消费者的感觉系统
第二节 知觉过程
第三章 消费者的动机与价值观
第一节 消费者的动机
第二节 动机理论
第三节 价值观
第四章 消费者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消费与消费者行为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理论来源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与意义
第二篇 心理与行为
第二章 消费者的知觉
第一节 消费者的感觉系统
第二节 知觉过程
第三章 消费者的动机与价值观
第一节 消费者的动机
第二节 动机理论
第三节 价值观
第四章 消费者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第一节 消费者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第二节 消费者的情绪情感的市场运用
第五章 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
第一节 学习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记忆
第六章 消费者的个性、自我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 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消费者的自我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与消费者行为
第七章 消费者的态度
第一节 消费者的态度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第三篇 环境与行为
第八章 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 文化概述
第二节 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
第三节 中国文化特点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第九章 社会阶层与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 社会阶层概述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消费者行为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与市场营销策略
第十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参照群体与消费行为
第二节 参照群体对营销的含义
第三节 意见领袖
第十一章 家庭
第一节 家庭与消费行为
第二节 家庭生命周期
第三节 消费者的社会化
第四篇 决策
第十二章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第一节 消费者的决策
第二节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9.信息量
信息量更多涉及到刺激物的整体领域而不是刺激物中某一个特定方面。虽然在信息处理方面,个体之间会存在差异,然而所有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当消费者面对太多信息而不能遗漏时就会出现信息超载。出现信息超载时,池们会精神沮丧,要么推延要么放弃决定,或随意做出决定或在决策时只利用总信息中一些次优的信息。
研究发现,随着所收到的商品目录数目的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也在增加,然而,到了一定数量后,目录数的进一步增加反而会使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此时发生了超载现象,由于信息超载,消费者停止阅读任何商品目录。营销人员必须确定其目标市场需要的信息并据此提供这类信息,并着重加强或从背景中突出这些信息。详细的及次要数据可以以表格、录像带和信息广告形式的提供,以供那些感兴趣的消费者查用。
(二)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的各种特征。兴趣或需要似乎是影响关注程度的主要个体因素。兴趣是个体整个生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长期目标、计划(如成为一名销售经理)和暂时需要(如饥饿)的结果。短期目标、计划当然也受情境的影响。除此之外,不同的个体对信息的关注能力也大相径庭。外出度假的消费者更可能注意与度假有关的广告。阅读专业媒体如《赛跑世界》或《商业周刊》的消费者对相关商品广告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未成年儿童的父母更多地关注或阅读广告上的警告标签如食物成分等,而无年幼子女的消费者则可能忽视这方面的内容。
1.知觉警惕
是消费者更可能意识到与他们目前需要有关的刺激物。平时很少关注汽车广告的一个消费者,当她准备购新车时,就会非常关心汽车广告。平时不被人留意的一则快餐店报纸广告,当一个人在下午5点钟的课堂上偷偷地扫一眼之后,这则广告的意义就变得重大起来。
2.知觉防御
这意味着人们看他们所要看的,而不看他们所不想看的。如果一个刺激物以某种方式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可能就不对它进行加工,或者我们会改变它的意义以便能接受。例如,重度吸烟者会拒绝接受患了癌症的肺部的形象,因为这些鲜明的暗示击中了他们的要害。
3.适应
指消费者对某个刺激持续注意的程度。当消费者因为对刺激物过于熟悉而不再对它加以注意时,适应行为就产生了。消费者会由于“习惯”而需要增加刺激“剂量”,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广告牌初次安装时,消费者在上班的路上可能会看看,但是几天之后,广告牌只是路过景色的一部分而已。导致适应的因素包括:
·强度:较低强度的刺激(如轻柔的声音或者较淡的颜色)因为产生的感觉影响较小而容易产生适应。
·持续时间为了将刺激加工成为适应性的东西,需要相对较长的刺激暴露时间,也是因为它们需要较长的注意时间。
·甄别:简单刺激易于适应,因为不需要注意细节。
·暴露:当暴露频率增加时,频繁接触的刺激更容易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