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和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作者开发了这本《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和与之相配套的《路由交换技术实训教程》。本教材内容构架基于“项目+任务”,设计为6个项目(6篇,每篇对应一个项目)、33个任务(33章,每章对应一个任务),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网络基础、常见网络通信设备、局域网交换技术、路由技术与应用、广域网设计和网络互连技术应用等。本教材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引入企业工程师培训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环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职高专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通信行业和企业的培训教材,也可供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以及所有从事通信技术岗位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中兴通讯杯“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技能大赛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通信类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双师结构队伍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引导着通信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调整方向。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通信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适合高职高专的数据通信类专业的教材十分紧缺,为此,根据现在高职高专通信教学改革的需求编写了本套教材。
本套教材突出了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教育特点。教材开发背景基于本书主编2008年教育部通信教指委“数据通信专业设置研究”课题立项和“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技能大赛的指导,通过与国内大型通信企业中兴通讯公司的合作,针对企业的路由器、交换机组网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了《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和与之配套的{路由交换技术实训教程》.教材编写构架基于“项目+任务”的开发思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按照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对编写格式做了修改与完善,使项目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保持了统一。
数据通信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数据产品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数据通信系列《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设计为6今项目(6篇,每篇对应一个项目)、33今任务(33章,每章对应一个任务),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网络基础、常见网络通信设备、局域网交换技术、路由技术与应用、广域网设计和网络互连技术应用等。与本书配套的《路由交换技术实训教程》通过27个实训单元主要介绍交换机路由器基本配置。
第一篇 数据通信网络基础
第1章 数据通信基础
1.1 数据通信的发展历史
1.2 数据通信的构成
1.3 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
1.4 数据通信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1.4.1 有线数据通信
1.4.2 无线数据通信
1.5 数据通信网络常用传输媒体的种类和特性
1.5.1 双绞线
1.5.2 同轴电缆
1.5.3 光纤
1.5.4 无线传输媒体
1.5.5 传输媒体的选择
1.6 数据通信的基本传输方式
1.7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中的常用术语
小结
习题一
第2章 网络基础
2.1 网络的定义
2.2 网络发展史
2.3 网络的分类
2.4 网络拓扑结构
2.5 常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2.6 OSI参考模型
2.6.1 OSI模型概述
2.6.2 应用层
2.6.3 表示层
2.6.4 会话层
2.6.5 运输层
2.6.6 网络层
2.6.7 数据链路层
2.6.8 物理层
小结
习题二
第3章 TCP/IP协议与子网划分
3.1.TCP/IP协议族的起源
3.2 TC/IP与OSI参考模型比较
3.3 报文的封装与解封装
3.3.1 OSI的数据封装过程
3.3.2 TCP/IP的数据封装过程
3.4 TCP/IP协议族
3.5 应用层协议
3.6 传输层协议
3.6.1 传输层的功能
3.6.2 端口号
3.6.3.TCP传输控制协议
3.6.4 UDP用户报文协议
3.7 网络层协议
3.7.1 IP数据包格式
3.7.2 协议类型字段
3.7.3 ICMP
3.7.4 ARP的工作机制
3.7.5 RARP的工作机制
3.8 IP地址简介
3.8.1 IP地址分类
3.8.2 保留的IP地址
3.8.3 可用主机地址数量计算
3.9 带子网划分的编址
3.9.1 子网掩码
3.9.2 地址计算示例
3.10 变长子网掩码(VLSM)
小结
习题三
第二篇 常见网络通信设备
第4章 常见网络接口与线缆
4.1 局域网接口以及线缆
4.1.1 局域网的概念
4.1.2 局域网的分类
4.1.3 局域网接口类型
4.1.4 域网线缆
4.2 广域网接口以及线缆
4.2.1 广域网的概念
4.2.2 常见广域网技术
4.2.3 广域网接口类型
4.2.4 广域网线缆
4.3 逻辑接口的概念和应用
4.3.1 回环Loopback接口
4.3.2 子接口
小结
习题四
第5章 网络通信设备介绍
5.1 中继器
5.2 集线器
5.3 网桥
5.4 交换机
5.5 路由器
5.6 路由交换机
5.7 常用设备的对比
小结
习题五
第6章 交换机基本配置
6.1 配置方式
6.1.1 Console口连接配置
6.1.2 Telnet连接配置
6.2 命令模式
6.3 命令行使用
6.3.1 在线帮助
6.3.2 命令缩写
6.3.3 命令历史记录功能
小结
习题六
第7章 路由器基本配置
7.1 基本配置方式
7.1.1 串口连接配置
7.1.2 Telnet连接配置
7.2 命令模式
7.2.1 用户模式
7.2.2 特权模式
7.2.3 全局配置模式
7.2.4 接口配置模式
7.2.5 路由配置模式
7.2.6 诊断模式
7.3 在线帮助
7.4 命令历史记录功能
小结
习题七
第8章 交换机系统升级配置
8.1 文件系统管理
8.1.1 文件系统介绍
8.1.2 文件系统操作
8.2 FTP/TFTP配置
8.2.1 交换机作为FTP客户端
8.2.2 交换机作为TFTP客户端
8.3 文件备份与恢复
8.4 软件版本升级
8.4.1 系统异常时的版本升级
8.4.2 系统正常时的版本升级
8.5 系统参数设置
8.6 系统信息查看
小结
习题八
第9章 路由器系统升级配置
9.1 文件系统管理
9.1.1 文件系统介绍
9.1.2 文件系统管理
9.2 FTP/TFTP配置
9.2.1 FTP配置
9.2.2 TFTP配置
9.3 数据备份与恢复
9.4.软件版本升级
9.4.1 系统异常时的版本升级
9.4.2 系统正常时的版本升级
9.5 系统参数设置
9.6 系统信息查看
9.7 系统复位
小结
习题九
第三篇 局域网交换技术
第10章 以太网交换技术
10.1 以太网发展历史及现状
10.2 以太网相关标准
10.3 以太网帧结构
10.4 MAC地址
10.5 传统以太网的基本概念
10.6 透明桥的工作原理
10.7 透明桥的功能
10.8 广播、组播和目的MAC地址未知帧的转发
10.9 转发/过滤流程
10.10 传统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比较
10.11 三层交换机的配置
10.11.1 三层交换机配置基础
10.11.2 三层交换机在线帮助和命令缩写
小结
习题十
第11章 生成树协议(STP)技术
11.1 STP的产生
11.1.1 广播风暴
11.1.2 数据帧的重复复制
11.1.3 MAC地址漂移
11.2 生成树协议(STP)的基本原理
11.2.1 生成树协议STP的运作过程
11.2.2 STP的端口状态
11.2.3 STP的计时器(Timer)
11.3 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简介
11.3.1 端口角色
11.3.2 快速收敛
11.4 多生成树协议(MSTP)简介
小结
习题十一
第12章 STP数据配置
12.1 配置STP
12.2 STP配置实例
12.2.1 实例
12.2.2 实例二
12.3 STP的维护与诊断
小结
习题十二
第13章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13.1 VLAN概述
13.2 VLAN的结构与特点
13.3 VLAN成员划分的方式
13.3.1 基于端口的VLAN
13.3.2 基于MAC地址的VLAN
13.3.3 基于协议的VLAN
12.3.4 基于子网的VLAN
13.3.5 基于组播的VLAN
13.3.6 基于策略的VLAN
13.4 VLAN的运作
13.5 缺省VLAN
13.6 链路类型
13.7 IEEE802.1Q
13.8 配置静态VLAN
13.9 VLAN的两种设计方式
13.9.1 端一端VLAN
13.9.2 本地化VLAN
小结
习题十三
第14章 三层交换机的VLAN配置
14.1 VLAN的基本配置
14.2 VLAN配置实例
小结
习题十四
第15章 VLAN技术应用
15.1 链路聚合技术与配置
15.1.1 链路聚合的负载分配机制
15.1.2 链路聚合的优点
15.1.3 802.1 Q和链路聚合
15.1.4 链路聚合配置实例
15.1.5 SmartGroup的负载均衡配置
15.2 PVLAN原理与配置
15.3 Qi0Q原理与配置
15.4 SuperVI,AN原理与配置
小结
习题十五
第四篇 路由技术与应用
第16章 路由器基础
16.1 路由器的定义
16.2 路由器的作用
16.3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6.4 同一网络内部的通信
16.5 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16.6 路由过程示例
16.7 VLAN间通信的路由选择
16.7.1 普通路由
16.7.2 单臂路由
16.7.3 三层交换机(路由交换机)
小结
习题十六
第17章 路由技术基础
17.1 路由的概念
17.2 路由表
17.3 路由的优先级
17.4 浮动静态路由与路由备份
17.5 最长匹配原则
17.6 路由协议原理
17.6.1 直连路由
17.6.2 静态路由及配置
17.6.3 缺省路由
17.6.4 动态路由协议
17.6.5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17.7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17.7.1 概述
17.7.2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功能
小结
习题十七
第18章 动态路由RIP技术
18.1 RIP协议概述
18.2 RIP协议的实现
18.3 RIP协议的报文格式与协议处理
18.3.1 RIPV1的报文格式
18.3.2 RIPV2的报文格式
18.3.3 协议处理
18.4 RIP的度量值metric
18.5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建立、更新与收敛
18.5.1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建立
18.5.2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
18.5.3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收敛
18.6 RIP协议的特点
小结
习题十八
第19章 RIP数据配置
19.1 RIP的基本配置
19.2 RIP的增强配置
19.3 RIP的维护与诊断
小结
习题十九
第20章 动态路由OSPF技术
20.1 OSPF(协议)原理
……
第五篇 广域网设计
第21章 OSPF数据配置
第22章 HDLC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第23章 HDLC协议的数据配置
第24章 帧中继(FR)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第25章 FR数据配置
第26章 PPP协议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第27章 PPP协议的数据配置
第六篇 网络互连技术应用
第28章 访问控制列表(ACL)
第29章 访问控制ACL配置
第30章 动态网络地址分配(DHCP)
第31章 动态主机分配DHCP配置
第32章 NAT技术实现私网与外网的通信
第33章 网络地址转换NAT配置
传输媒体也称传输介质,是通信网络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传输媒体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是常用的三种有线传输媒体;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通信以及激光通信的信息载体都属于无线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的特性对网络数据通信质量有很大影响,这些特性是:
(1)物理特性:说明传输媒体的特征。
(2)传输特性:包括信号形式、调制技术、传输速率及频带宽度等内容。
(3)连通性:连接方式,即采用点到点连接还是多点连接。
(4)地理范围:网上各点间的最大距离。
(5)抗干扰性:防止噪音、电磁干扰对数据的传输产生影响的能力。
(6)相对价格:以元件、安装和维护的价格为基础的价格。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传输媒体的特性。
1.5.1双绞线
双绞线由螺旋状扭在一起的两根绝缘导线组成,线对扭在一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辐射电磁干扰.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媒体,早就用于电话通信中的模拟信号传输,也可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1)物理特性:双绞线芯一般是铜质的,能提供良好的传导率。
(2)传输特性:双绞线既可以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双绞线上也可直接传送数字信号,使用T1线路的总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544Mb/s(b/s有的书中用bps表示),达到更高数据传输率也是可能的,但与距离有关。
双绞线也可用于局域网,如10BASE-T和100BASE-T总线,可分别提供10Mb/s和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通常将多对双绞线封装于一个绝缘套里组成双绞线电缆,局域网中常用的3类双绞线和5类双绞线电缆均由4对双绞线组成,其中3类双绞线通常用于10BASE-T总线局域网,5类双绞线通常用于100BASE-T总线局域网。
(3)连通性:双绞线普遍用于点到点的连接,也可以用于多点的连接。作为多点媒体使用时,双绞线比同轴电缆的价格低,但性能较差,而且只能支持很少的几个站。
(4)地理范围:双绞线可以很容易地在15km或更大范围内提供数据传输。局域网的双绞线主要用于一个建筑物内或几个建筑物间的通信。但10Mb/s和100Mb/s传输速率的10BASE-T和100BASE-T总线传输距离均不超过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