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不是单纯地用来了解或记忆就可以的。我们应该思考通过历史能发现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建筑史也是如此。
建筑史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从中能发现多彩的文化。建筑史姿彩斑斓,富丽堂皇,本书便是作者讲授了四十年的建筑史课程的一部分内容。
本书作者西和夫先生于2015年去世。他一生都致力于日本街区历史风貌的研究与复原工作,为传承历史与文化而四处奔走。这本书就是基于他的建筑史讲义编写而成的,日本的建筑就像历史的其中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生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光辉。
上课时有学生对我说,我就是因为不喜欢历史,所以才报了工科,为什么还要学建筑史啊?还有学生说,在建筑方面,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日本都是最先进的,我们就是要学这些,我们不想学历史。
两个人都是实话实说。于是我便问他们,你们所说的历史是什么?他们立刻回答道,就是某年某人做了某事之类的,老师总是要我们背下来——建筑史也要背吧?
我进一步地询问,他们说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历史就等于背诵。
错了!历史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你们先来听听看吧,我说。我们就从改变你们所理解的历史开始吧。
就这样一门建筑史,我讲授了四十年。那么我都讲了些什么呢?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这本书,即从建筑史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这本书就是平日里我和学生们一起思考的问题之汇总。当然并不全部是像上面这样的与学生们的谈话,书中很多地方插入了对建筑史的思考,记录了我们在建筑史的引领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建筑史内容丰硕,姿彩斑斓,富丽辉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完成了这部拙著,希望能够据此多少传达出建筑史丰富多彩的内容。
早春的奈良
每年的早春三月,学生们都会行走奈良。他们以一家叫作日吉馆的旅馆为基地,漫步在春寒料峭的大和路上。这看上去非常风流倜傥,但实情却略有不同。
先请大家想象一下40个粗犷的男人同行的场面,仅此就已然和风流相去甚远了,更何况这是授课的环节之一,绝不允许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随意徜徉。
为了弥补欠缺的学分,一些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毫无疑问,他们并没有在选修课建筑史的教室中听过课。
但是,说实话,和这样的学生漫步奈良也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起初毫无兴致的男生们在连续数日吃着同样的伙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建筑史后,渐渐地露出了兴奋的目光。
“还是来对了”这样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说的。他们所信奉的是位于设计尖端的现代建筑,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构造理论,再就是最新型的环境设备。在他们看来,寺庙、神社以及民宅,一切都不过是古老的遗物。他们相信,参考这些东西对建筑的进步和发展毫无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历经漫长岁月考验的古老建筑的优势。
当他们来到平城宫遗址时,强烈地感知了古人规模感的宏大。创建城市的艰辛以及奈良时代人们面对艰辛的能量,无意识地影响到了这些只对现代城市有兴趣的学生。
对结构设计饶有兴致的学生看到新药师寺装饰屋顶的内层和立柱、横梁的结构后,发现了质朴中蕴含着的牢固的构造之美。
当我解说完法隆寺的梦殿和传法堂,补充了一句“这后面还有中宫寺的弥勒菩萨”后,“在哪儿?在哪儿?”学生们一窝蜂地前去观赏,回来时个个面带笑容。当我聊起京都广隆寺内弥勒的故事后,他们十分渴望地说:“好,回去的时候我们绕道京都,一定要看一下。”
我们每年做计划时都会安排一天与建筑不甚相关的日程。有的年份是漫步竹内街道,攀登二上山;还有的年份是沿山路从樱井一直步行至石上神宫。要把握距离感,步行是最佳办法,但学生们的发现绝非仅限于此。“人真是哪里都能住啊”,“在被神社占据的那一带是风景最美丽的地方”,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的状况,其中既有除了因感冒一无所获的归来者,又有细心珍藏着旅途中艳遇的回家人,各种情况应有尽有。不管怎样,我想这些学生过些年后,也一定会忽然忆起和大家一同走过的大和路。
有时我们早早用过晚餐,去二月堂看汲水祭奠(奈良东大寺二月堂举行的仪式,每年3月13日凌晨将堂前若狭井中的水打上来,加持,使其成为香水——译者注)的火把。攀上石阶的火焰、越过堂外栏杆落下的火花,虽然每年都别无两样,但仍然令我紧张兴奋。我会拾回一根燃剩下的杉树枝,这是给横滨的礼物。“当大火烧到旁边时,你把它悬挂在房檐下,火势立刻就会停下来。”我夸大着日吉馆老婆婆“把它放在家里的话,家中不会着火”的高论,将它送给左右邻居。有个学生说:“建筑防灾的课上没有讲过这故事。”就是这个学生也认真地捡回了一根没有燃尽的树枝。
就是这样,每年我们都去沐浴奈良的早春。有不知实情的人表示羡慕时,我会回答:“不,没什么,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一群牛仔哦。”的确,与粗犷的男生们的交往主要靠的是体力。
和“风流”相去甚远,这就是我的早春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