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内生技术的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角度剖析分享经济,指出: 在生产力发展超过工业化达到高级阶段后,共享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引领力量。财富的拥有者只有分享使用实现共用(分享固定成本)才能得到比专有专用更为丰厚的回报;而劳动者凭借对生产条件更具包容性的参与进行分成,实现更直接的财富创造与收获。本书适合网络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者,院校师生,关心分享经济利益机制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一本道论型选题的分享经济专著,专注于分享经济的基础理论。本书的定位在于让看惯知其然的分享经济读物的读者,产生知其所以然的眼前一亮的感觉。瞄准的是大众之中的精英。同时,本书作为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研究成果,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度创新,融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在政治经济学学术理论热点研究上,做出了专业性的贡献,对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填补空白作用,对相关学者来说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前言
《分享经济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分享经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分享经济,即分享经济的利益相互作用理论。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正面回答: 信息生产力,到底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一、 研究分享经济的新视角同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分享经济,我们的视角有两处不同: 一是在政治经济学中内生了技术,综合了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二是政治经济学本身综合了垄断竞争理论,这使它成为迄今为止第一部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专著。从内生技术的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角度观察分享经济,分享经济只是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利益角度的说法。分享经济只是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利益版,反映的是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利益相互作用侧面。也就是说,信息化与网络经济本身,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就可以称为分享经济。除了这个侧面,信息化与网络经济还有相反的资源配置的侧面,那是本研究项目第二阶段的研究对象。分享经济理论在此可理解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界定的信息经济学,它研究的对象代表着信息经济的利益相互作用方面的机理。这明确有别于研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信息经济学,如张维迎的《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但本研究在博弈论上与传统信息经济学有一个交集,将博弈论提炼为双层规划,用以研究利益相对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享经济: 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前言本研究的一个独特立论是,分享经济对应的机理是新垄断竞争。新垄断竞争理论来自互联网实践,指平台基础业务分享 增值应用收费的双层经营模式,是信息化与网络经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从资源配置角度称为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理论必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研究政治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就是在研究分享经济;研究分享经济,就是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它们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有各种传统,但垄断竞争的传统却没有。本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创新,就是开辟了这个新的研究方向。二、 本研究贯穿的主题本研究的最终发现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下分享经济的到来,姓社姓资这种关于拥有的争论虽然仍有意义,但分享还是不分享这种围绕使用的制度建设,将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分享经济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使用而非拥有,代表一种新的经济趋势: 在生产力发展超过工业化达到高级阶段后,共享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引领力量。财富的拥有者只有分享使用实现共用(分享固定成本)才能得到比专有专用更为丰厚的回报;而劳动者凭借对生产条件更具包容性的参与进行分成,实现更直接的财富创造与收获。简单地说: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就是本研究贯穿的主题。劳动创造世界,本是人类一种素朴的认识。由一位普通劳动者谱写的《国际歌》实际体现了一种古典经济学之美,强调通过活的劳动亲自、直接地创造价值。新古典经济学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观,转而强调靠救世主和神仙皇帝(如作为资本拥有者的精英)代理创造世界,虽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专业化效率,但由于把拥有权绝对化,造成人类围绕财富分配的巨大矛盾。通过对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分享经济理论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扬弃以往的生产方式,在信息生产力的新高度上,复归人类最素朴的观念,即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人人参与,为人人服务。新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的扬弃体现在,把新古典主义的合理性继承在平台中,发挥其提高专业化效率,实现规模经济的积极作用,使精英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并通过租金回报得到善待;但更强调的是,通过平台的开放与分享,在个性化增值的新背景下复归古典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状态,最大限度提高多样化效率,实现范围经济,最终使普通大众复归到凭借自身努力,亲自创造与获得价值、实现梦想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信息生产力代表谁的利益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要说,信息生产力代表的将是全民的利益。这里的全民特指扬弃了劳资阶级对立后的社会建设者。它有三层意思,一是亲自劳动的劳动者(例如草根大众),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二是分享生产条件使用的资本拥有者,当他们不把自己的利益同前者对立时,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三是知本家即实现直接劳动与资本一体化的人即上述两种人的合体,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如果说有受害者的话,那一定是将拥有与使用的利益对立起来,把劳动与资本对立起来的人,他们越是维持与扩大这种对立关系,他们就越将成为受信息生产力发展冲击的人。三、 本书的内容结构本书分价值论、均衡论和福利论三个方面论证上述结论。1. 分享经济的价值论传统经济的均衡是以价值为中心的均衡,分享经济的均衡是以使用为中心的均衡。以使用为中心的均衡,必然是以租值为中心的均衡。因为租就是使用费。分享经济的价值论,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从中发现,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更高的使用价值,这是分享经济特有的价值逻辑。以此发展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历史的正反合,与逻辑的正反合是对应的。历史上的正是农业经济,以使用为中心(物物交换的经济),它在逻辑上对应的是使用价值;历史上的反是工业经济,以价值为中心(货币经济),它在逻辑上对应的是价值(交换价值、效用);历史上的合是分享经济,以更高的使用价值为中心(信息经济)。分享经济独特的价值主张,就体现在合题中。在不经过上述研究之前,人们对使用而非拥有中使用的第一感觉,是正题(利用意义上的access);经过上述研究,在已有思想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使用不是复古,它是合题(参与意义上的access)。2. 分享经济的均衡论分享经济就是关于租的经济。租就是进入壁垒的垄断程度。租在利益上,对应的是使用者的权利。在专有经济中,拥有决定使用。支配权一旦滥用,一定造成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它造成两种权利滥用: 一方面是对供给能力的过度使用,而对有效需求的刻意压制(例如强制储蓄效应)。使用者在支配权滥用的经济中,权利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支配权滥用造成资源闲置。在分享经济中,由于稀缺的要素从资本转向劳动,使得使用者的权利,开始在分成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权重。这是生产力的作用,而不是生产关系主动调整的结果。经济学家们不了解的新的事实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在生产和服务转向个性化、差异化后,会出现广泛的稀缺。 这改变了理论家原来预设的生产条件。新的经济学要让合约双方都明白这种形势,通过技术经济变化,再重新审视利益分配方式的转变。增值意义上的租值的出现,第一次在稳定均衡条件下,使劳动者分享剩余的比例超过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这对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大的新情况,它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在信息生产力条件下的自然延伸和必然推论。分享经济采用双层规划的方法来刻画均衡。数学规划原本是服务于资源配置理论的,但加入可代表利益相对方的双层这一互动因素后,可以在数学方法上内生利益博弈。分享经济理论在新垄断竞争均衡框架上利用双层规划。新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具有平台和增值应用上下两层,垄断竞争的差异化效果主要通过多元化的增值应用服务实现,平台在其中承担分享、分摊固定成本的作用。我们用双层规划来从数学上描述这种上下双层结构。其中,上层规划代表平台规划(平台拥有者规划),下层规划代表APP规划(平台使用者规划)。为了简化(避免两层双层规划),设平台代表同质性组,APP代表异质性组。新垄断竞争的均衡点与垄断竞争相同,但由于新设了平台使用者租金补偿平台(即FC),因此均衡从不稳定的二维均衡,变为稳定的广义均衡。这是与工业时代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它的依据主要来自实践,它的解释力也主要体现在新经济上。3. 分享经济的福利论如果说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出发点,福利论就是经济学的归宿点。均衡论只是经济学的中途,均衡本身不是目的,福利的实现才是目的。分享经济的福利经济学是体现使用而非拥有特征的福利经济学。这里的使用,是指实践活动,强调的是access的参与之义。它显示,人类的福利,从自然性的消费(物质需求和欲望满足)、社会性的价值(获得更多金钱),最终将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参与)的高度。在传统经济中,人的高度个性化、高度社会化,高度自由的发展,只是一种偶然的个人现象;分享经济追求的福利,则是在物质需求满足和社会价值实现基础之上,进一步包容性地实现使人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实现各自的梦想。在这个意义上,分享经济的使用而非拥有,已不仅关系闲置资源利用,更主要关系人的自由的实现。分享经济对福利经济学提出范式转变的要求。传统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与标准经济学一样,都建立在同质性假定之上。同质性本身是公平与效率对立的范式上的根源,反映出工业化范式的福利经济学的时代局限。分享经济理论作为垄断竞争的政治经济学,其福利论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差异化特征。分享经济理论从个性化、定制的实践出发,提出异质性范式作为基本的福利范式,最根本的改变,就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以选择多样性引领价值创造,使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分享使用的基础上得以统一。实证表现就是分享经济通过免费(公平)赚钱(效率),从公平出发达到效率,从效率出发达到公平。使公平比效率的效率更高,效率比公平更加公平。从中显示出信息化文明不同于工业化文明的特质。工业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工业社会主义也不是历史的终结,一个不再把宝押在拥有之上,而还原《国际歌》中的使用逻辑(全靠我们自己亲自创造)的社会,才是工业化完成之后,人类可以期待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将体验一个不隔(王国维语)的世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2016年10月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主编。兼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协会高级专家委员,数字论坛成员。2006年,获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电子商务十年发展特殊贡献奖,当选中国互联网十位启蒙人物之一。2011年,著作入选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化十大专著。著有《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卷)、《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基于均衡的效率与效能分析》、《3%》等二十余部著作。
目录第1章分享经济理论的问题意识1
11分享经济利益论的议题设置3
111如何提出利益问题: 回到李嘉图3
112如何解析利益问题: 技术、制度
与均衡7
113对利益分析方法的两大改进9
12技术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综合12
122关于制度的技术经济学思考12
123内生技术的政治经济学与制度
经济学25
13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28
13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
的综合29
132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
综合33
14新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体系36141斯密经济学与其余部分经济学37
142新均衡理论应是垄断竞争均衡理论40
143内生技术的新垄断竞争均衡政治经济学57
分享经济: 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目录
第2章使用的价值: 新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论60
21分享经济的价值论60
211古典价值论: 价值先于权利60
212马克思与蒲鲁东关于商品二重性的论争69
213使用价值: 按使用收费的价值基础79
214以使用价值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83
215小结: 分享经济的价值论105
22分享经济的产权论106
221从权利看价值107
222拥有与使用两权分离112
223分享使用: 专有与专用的解体129
第3章租值: 古典经济学均衡原理136
31以使用为中心的均衡136
311租值作为均衡核心的思想脉络137
312租值: 内生利益看使用142
313同质租值与异质租值146
314垄断与来自利益的竞争约束147
32新制度经济学的均衡论: 租值理论148
321以租代买: 中国与欧洲的历史经验149
322租的经济学: 霍布森的遗产175
323从租到租值192
324租值聚散209
325租佃制的均衡逻辑236
326借鉴与重释251
33政治经济学的均衡论: 转形理论267
331作为均衡论的转形问题268
332中性的租值与非中性的分配276
333以垄断竞争论解释转形284
334分享经济的政治经济学302
34互联网分享经济的均衡论307
341作为利益合约的产权及交易费用309
342新垄断竞争与增值意义上的租值310
343无限的租模型315
344租佃分成制经济的否定之否定321
第4章双层规划: 新垄断竞争经济学均衡模型325
41通过双层规划在均衡水平内生利益相互作用327
411双层规划理论综述329
412将分蛋糕与做蛋糕置于同一框架330
413以新定义租值作为统一均衡框架的核心331
414配置论与利益论的新综合336
415对双层规划的制度解释341
42双层规划的模型框架342
421一般双层规划模型的数学形式344
422分享经济的交换关系: 协同消费346
423分享经济的生产关系: 分成制351
43平台增值应用模式的分成制双层规划数学
模型365
431建模思路365
432分成模型示例369
433分享经济建模372
44博弈: 斯坦克尔伯格均衡和古诺均衡381
441斯坦克尔伯格模型381
442比较斯坦克尔伯格均衡与古诺均衡383
443内生N值的斯坦克尔伯格均衡385
444双层规划求解388
445作为新综合均衡模型框架的双层规划390
第5章分享经济的福利经济原理396
51基于新价值论的福利经济学397
511能力模型: 效用价值双层福利398
512分享经济的福利效果408
52公平效率互补机制419
521比公平更加公平的效率420
522比效率更有效率的公平429
参考文献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