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薄一波)
前言
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
(19491957年) 3
节 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一、 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 3
二、 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 6
三、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体制,稳定市场物价,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
根本好转 7
第二节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公有制占优势的生产资料
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12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2
二、 有区别、有步骤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4
三、 三大改造高潮的出现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 18
第三节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24
一、 对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24
二、 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29
三、 实行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 30
四、 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渠道的商业流通体制 34
五、 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劳动工资体制 36
第四节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弊病,改革的初步方案 39
一、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 39
二、 党中央对经济体制弊病的觉察 41
三、 改革的初步方案 44
第五节评价 46
第二章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9581960年) 49
节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大跃进初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49
一、 轻率地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50
二、 过急过快地对残存的私有制进行改造 52
三、 盲目地下放管理权 53
四、 在国民经济管理混乱的情况下扩大企业管理权限 59
第二节 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经济体制的局部变动 61
一、 理论和政策上的检查和探讨 61
二、 纠正经济体制上左倾错误的若干措施 64
三、 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右倾运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反复 68
第三节评价 70
第三章 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611965年) 72
节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为配合调整
任务采取的改革措施 72
一、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 74
二、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79
三、 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81
四、 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 83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体制探索性的改革 85
一、 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 85
二、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88
三、 改革物资管理体制 90
四、 试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91
五、 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 93
第三节评价 95
第四章 十年动乱中经济体制的变动(19661976年) 97
节文化大革命初期左倾错误和政治动乱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97
一、 颠倒是非的革命大批判造成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上的严重混乱 97
二、 政治动乱对经济体制的严重破坏 100
第二节以盲目下放权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的大变动 103
一、 盲目下放企业,加剧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状况 105
二、 实行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包干,
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106
三、 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制度,削弱了经济杠杆的作用 111
第三节1971年至1973年和1975年经济体制的
两次整顿及其挫折 113
第四节评价 121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19771983年) 123
节 开展经济体制的理论讨论和改革试验 123
一、 经济体制上的一些局部调整 123
二、 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125
三、 安徽、四川的改革试验 128
第二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129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129
二、 确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改革的
原则和任务 131
三、 农村的改革逐步展开,城市开始改革试点 133
第三节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加强宏观管理,继续搞活经济 140
一、 按照调整国民经济的要求,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
管理的措施 141
二、 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继续进行各项有利于调整的改革 144
第四节党的十二大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对经济
体制改革所作的新部署 152
第五节评价 160
第二编
部门经济体制改革
章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165
节新中国成立到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 165
一、 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
计划管理制度 168
二、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制度 169
三、 在个五年计划后期,适当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限 170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 172
第三节60年代调整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 175
第四节 十年动乱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 181
第五节三中全会以来的计划管理体制 182
第六节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87
一、 坚决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88
二、 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实行三种计划
管理形式 189
三、 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正确处理集中统一和适当分散的关系 191
四、 要自觉地运用经济杠杆,把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 192
第二章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改革 194
节农业合作社时期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94
一、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建立的前提土地制度的改革……194
二、 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互助合作形式并存的农业体制 195
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8
第二节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变革 201
一、 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和弊病 201
二、 基本社有制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转变 203
三、 文化大革命对60年代初期和中期农业体制调整工作的冲击 ……206
第三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体制的改革 208
一、 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 208
二、 普遍推行双包制,建立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
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210
三、 新的农业经济联合的形成和发展 214
四、 人民公社三级关系和政社合一制度的改革 217
第四节评价 219
第三章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22
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下的机械工业
管理体制 222
一、 经济恢复时期的机械工业 222
二、 个五年计划时期机械工业的管理体制 223
第二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多次变动 226
一、 大跃进期间企业下放 226
二、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骨干企业上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 228
三、 十年动乱期间企业又一次下放,再次扩大各级地方政府的
决策权 229
第三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233
一、 改革经营方式 233
二、 扩大企业自主权 234
三、 在生产、流通领域开始运用多种调节手段 238
四、 进行了管理机构改革,两部两总局合并为机械工业部 239
第四章冶金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49
节冶金工业管理体制的创建时期 250
一、 没收官僚资本的冶金企业和矿山,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
国营厂矿 250
二、 逐步将民族资本的小型冶金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 252
三、 建立冶金工业的计划管理体制 253
四、 建立计划分配与市场供应相结合的钢材分配体制 258
五、 根据冶金工业特点建立劳动工资体制 259
第二节 冶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之字形发展时期 261
一、 大跃进时期 262
二、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65
三、 动乱的十年 270
第三节冶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时期 273
一、改革经营管理形式,在冶金工业系统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 274
二、 在钢材流通体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277
三、 试行了各种形式的改组和联合 279
第五章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82
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及其对
管理体制的影响 283
一、 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管理体制的特点 283
二、 纺织工业大分散,小集中的工业布局对管理体制的影响 ……284
三、 纺织工业积累资金的职能对管理体制的影响 285
四、 纺织工业与原料、资源的密切关系对管理体制的影响 286
五、 纺织工业技术装备的特点对管理体制的影响 286
六、 纺织工业与流通领域的紧密依存关系对管理体制的影响 287
第二节 中国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 287
一、 中央集权较多的管理体制 287
二、 中央部负责规划、政策指导、技术指导、原料调度、技术装备,
地方直接领导企业的管理体制 292
三、 中央部门对装备和原料工业直接控制的管理体制 294
第三节 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 298
一、 中心城市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多种形式 299
二、 省和自治区纺织工业管理的几种形式 301
第四节对纺织工业现行管理体制的评价和进一步改革的探索 304
一、 通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工业的组织程度 305
二、 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发展多种多样的横向经济联系 306
三、 逐步改变单纯行政办法的管理体制,转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相结合的体制 308
第六章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10
节 轻工业的基本情况 310
一、 轻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310
二、 轻工业、手工业方面中央管理机构的变迁及行业归属的变化 311
三、 轻工业管理体制上的几个主要特点 312
第二节1949至1957年期间的轻工业管理体制 313
一、 三年恢复时期按经济成分实行分类管理 313
二、 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实行分级管理,对手工业
按集体所有制管理 315
第三节1958至1978年期间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急剧变动 320
一、大跃进时期管理体制的变革 320
二、 调整时期管理体制的恢复和探索 323
三、 十年动乱中国营企业再度下放,集体所有制企业
再次过渡 327
第四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28
一、 轻工业企业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改革 329
二、 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331
三、 搞好工贸结合,努力扩大轻工业品出口 334
四、 几种不同的行业管理形式 336
第七章财政体制的改革 340
节中国财力的状况 340
一、 财力增长较快,但经常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340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财力分布不平衡的情况虽然逐步改变,但地区
之间的差距仍很悬殊 341
三、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营
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342
四、 在收入上缴的形式中,税收和利润上缴两种形式所占比重
有较大变化 342
五、 财政收支多数年份是平衡的,少数年份有赤字 342
第二节各个历史时期财政体制的演变 343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 343
二、 个五年计划时期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侧重集中的
财政体制 345
三、 大跃进时期下放财权,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财政体制的
尝试 347
四、 60年代调整时期又实行了比较集中统一的财政体制 351
五、 十年动乱期间,财政体制变动频繁 354
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355
第三节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359
一、 体制的确定和改革,应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360
二、 在财力划分上,要适当集中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360
三、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361
四、 财政体制的改革要在有利于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条件下进行,
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362
五、 财政体制要相对稳定 362
六、 体制改革要配套 363
第八章商业体制的改革 365
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国营商业为领导的商业体制开始建立 366
一、 国营商业开始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367
二、 合作社商业开始建立起全国的组织领导系统 368
三、 以国营商业为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商业结构的形成……368
四、 国家商业部门进一步划细分工 369
第二节个五年计划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370
一、 国营商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370
二、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372
三、 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分工 373
四、国家商业部门的进一步分工调整 374
第三节大跃进时期商业体制的大变动 375
一、 政企合一,企业下放 375
二、 小商小贩向国营商业过渡,自由市场关闭 376
第四节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商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377
一、 政企分开,恢复和建立各级专业公司 377
二、 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 378
三、 小商小贩退出国营和合作社商业,恢复合作商店 378
第五节 十年动乱时期,商业体制受到严重破坏 380
一、 再一次实行政企合一,企业下放 380
二、 大砍合作商店,取缔集市贸易,恢复单一流通渠道 381
第六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体制开始了新的改革 381
一、 调整社会商业结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
渠道和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开始形成 381
二、 改革工业品和农产品购销形式,搞活商品流通 382
三、 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实行按商品分工、城乡通开的新体制 382
四、 开始取消基层单位进货限制 383
五、 改革商业企业管理体制,推行经营责任制 383
第七节商业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教训 384
一、 必须坚持以国营商业为领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商品
流通体制 384
二、 必须坚持政企分开,实行分权分责的经营管理体制 386
三、 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 388
四、 必须坚持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 389
五、 必须坚持在商业企业内部推行经营责任制 389
第九章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 391
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个五年计划时期物资流通体制的建立 391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和调整时期物资流通体制以下放物权为中心的
变动和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中心的探索性改革 395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物资流通体制受到严重破坏 400
第四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402
第五节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406
第三编
地区经济体制改革
章上海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413
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体制 414
一、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恢复生产 414
二、 对国营经济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对私营工商业运用灵活
办法加强管理 416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方式的扩展,
全市形成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 421
第二节1958年至1976年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423
一、 上海经济管理权限的扩大和缩小 424
二、 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 427
三、 企业内部分配形式的多次变更 428
四、 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 429
第三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 431
一、 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制 432
二、 加强计划管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435
三、 运用多种调节手段组织和管理经济 439
四、 巩固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441
五、 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建立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442
第四节上海经济中心作用的变化和发展 445
一、 工业生产中心的发展 445
二、 内外贸易中心的变化 449
三、 科学技术中心的形成 450
四、 新形势下金融中心的再起 451
五、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探索,上海经济区的筹建 452
第二章四川省的经济体制改革 455
节四川省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 455
第二节四川省三线建设的管理体制 460
第三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的经济体制改革 463
一、 农业的改革 463
二、 工商企业的改革 466
三、 其他方面的改革 470
第四节从四川省的实践看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473
一、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抓住要害 473
二、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立足于
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474
三、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475
四、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管理方法从单纯运用行政手段,转为行政
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476
五、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中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相适应……477
第三章辽宁省的经济体制改革 478
节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 478
一、 国营经济一开始就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优势,为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78
二、 为了充分发挥辽宁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作用,较早地实行了
计划管理制度 479
三、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计划管理进一步加强,直接计划和
指令性指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481
四、 在企业内部实行以党委领导下吸收广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为
基础的厂长负责制 481
第二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几次反复 482
一、 大跃进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 483
二、 调整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 485
三、 十年动乱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 487
第三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491
一、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的具体内容 491
二、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和效果 495
第四章重庆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499
节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499
第二节 重庆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500
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和
公私合营经济 500
二、 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01
三、 建立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503
第三节 重庆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变化 505
一、 重庆市的企业管理体制 505
二、 重庆市计划管理体制的变革 507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庆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510
一、 扩大企业自主权 511
二、 进行企业的改组联合 514
三、 探索军民结合的新路子 515
四、 重庆市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517
第五章常州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525
节 常州市概况和经济体制的沿革 525
第二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州市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528
一、 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
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528
二、 在一条龙生产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专业化原则进行
企业的改组联合,试办企业性公司 530
三、 改革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注意人才开发 533
四、 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益 535
五、 以生产服务为中心,初步改革了物资供应体制 538
六、 试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合理流向的商品流通体制 541
七、 在处理国家、地方、企业、职工的分配关系上作了改革 542
八、 改革信贷、价格、工资制度,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544
九、 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
经济网络 545
第六章沙市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547
节 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 547
第二节 探索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子 54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使一部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转办工业企业 548
二、 充分利用地方的力量,采取灵活变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工业 ……550
三、 改变按所有制分别管理企业办法,实行按行业归口管理 552
第三节 从工业企业的改组联合入手进行改革 555
第四节 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新探索 560
一、 改革行政管理机构 560
二、 发挥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 561
三、 改革科学技术管理体制 562
四、 改革教育体制 564
五、 其他方面的改革 564
结束语 566
附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年表
(1949 年10月至1983年6 月)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