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经过对1949—1966年民间文学基本问题、基本话语的梳理,探寻与呈现具体历史情境中国家话语对民间文学理论的重构,其中重点梳理、反思了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在对政治与文艺的依附中自主发展之特性。根据上述思路,本成果的基本框架为:导论部分阐释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综述1949—1966年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兼论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成果的主体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四章,这一部分整体呈现了1949—1966年民间文学发展的新语境及其理论体系的建构。结语部分则是在对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思想脉络梳理与反思的基础上,总结1949—1966年民间文学的“新”发展以及学术话语的独特性。 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但对于民间文化的重视则有悠久历史传统。先秦时期,正统的上层文化体系还未形成,无所谓民间文化、上层文化,它们之间彼此交融,所以孔子提出了“礼失求诸野”;删定《诗》三百篇,将风、雅、颂置于同一层面;并且穿朝服观看傩戏。到汉代,整个社会“独尊儒术”,上层文化形成体系,民间文化处于社会的边缘。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文学研究,到目前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民间文学学术发展历程中,1949—1966年极为特殊。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形成了又一高峰。但由于这一时期学术研究受政治文化的规约,长期以来学者较少关注在政治文化语境中,民间文学围绕国家话语而建构的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格局影响着当下民间文学的理论思路与实践发展。
毛巧晖,197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民协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等。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记忆、表演与传统:当代文化语境下安泽文化寻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