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讲话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深入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书围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迫性与必要性、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步骤以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目标等五个部分展开,此研究对于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普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作者参编著作获中国历史学最高奖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一等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多项。
刘星,男,汉族,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先后在《孔子研究》《民俗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鹅湖月刊》(台湾)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13篇文章为CSSCI核心期刊。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项目,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社科项目 5 项。董杰,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哲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全国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内蒙古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参编著作获中国历史学最高奖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一等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多项。刘泉,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博士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位点科研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