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系统梳理先秦-唐代文学作品中游侠形象的变迁,探索侠客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当时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的影响。 司马迁首都为游侠立传,指出侠的精神在于“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建立了侠的道德准则。而从曹植开始,侠的形象又与爱国结合,侠少年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举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热血男儿。可见,侠文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体现了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备蓬勃生命力。当代大学生们正处于仰慕英雄的时代,需要建立正确的英雄观、价值观。本课程通过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侠形象的梳理、阐发,吸收精华,摒除糟粕,使之与新时代英雄观结合,构建具备民族特性的英雄体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操。
辛晓娟,女,1981年生。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代诗歌、乐府歌行体等。在《文学遗产》等知名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杜甫歌行艺术研究》。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央视大型诗词文化节目“诗词大会”八届题库专家。央视大型诗词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第四、五季总编剧。“2022五四晚会·唐诗之路”总编剧。“中国地名大会”“诗画中国”策划、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