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翻译”不再仅仅指示语言层面的语际转换,更关涉包括中西方语言特征、诗学传统、审美理想与诉求、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方面在内的阐释与研究。古诗英译中,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烁着文化权力的魅影。其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位移”,故而译出的古诗韵致不足,诗意寡淡。因此,本书以“意义”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探讨古诗意义迷失的具体成因及内在机制,为优化古诗英译寻求解决方案,透过古诗翻译的视域,审视汉、英双语的区别性特质;同时,积极参与探索我国当代翻译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增强其阐释力,切实指导我国外译外宣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石灿(1988.7-),女,青岛大学英语系讲师,硕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7.7-2018.7执教于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2018.8-至今,执教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研究方向:翻译学、中西比较诗学、中西翻译史。其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及研究,近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翻译类学术论文7篇;主持厅级项目2项,参与翻译类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组织成立本学院译象翻译工作室(笔译累计96.4万字,口译时长1.2万分钟,近年指导译象获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