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述了50多年前,一名上海知青,从繁华的大城市下放到贫困的农村整整六年的生活经历。艰辛的生活、沉重的农活,对每一位知青都是严酷的考验。作者依据当年的日记,以大量的生活细节,真实地描绘了当年知青的乡村岁月。作者当过农民,当过乡村民办教师,也担任过大队支书和公社干部,直至参加高考上大学。这六年的插队生涯既是一名知青的命运史和奋斗史,也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农村状况和时代风貌。
文内插图,皆为作者当年所绘。
本书是一部反映上海知青在安徽庐江插队生活的回忆性长篇纪实作品。以朴实的笔触描述了当年知青的生活状况,回顾了作者从当农民求温饱,经受艰苦的劳动磨炼,到先后担任民办教师、大队书记、公社副书记,直至1978年考入大学的丰富经历及心理变化。本书表现了插队所在地农民的淳朴善良,也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一段时代的风貌。
翻开这些尘封已久的日
记本,往事又一一浮现在眼
前。岁月如流,整整五十年
过去了,抚今追昔,恍若隔
世!
20世纪60年代,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席
卷全国。领袖指示:“农村
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
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
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
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
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
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
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
迎他们去”。由此,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成为当时一项
必须执行的政策。这场声势
浩大的运动一直持续到70年
代末。无数城市青年打起背
包,告别爹娘,告别家乡,
走向遥远的农村。除了一部
分人到军垦农场成为军垦战
士外,其余的以三至五人组
成插队小组分散到农村插队
落户,成为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运动的主要形式,其
人数当在一千万以上。山乡
、草原、边疆,他们如种子
般被抛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贫困的陌生农村,他们
经受了艰苦的磨炼。插队知
青大多只有十几岁、二十来
岁,甫人社会,便饱尝了人
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有的
奋发,有的沉沦。插队的经
历改变了许多城市年轻人的
人生轨迹,成为一代人永不
磨灭的记忆。
放眼世界历史,像这样
大规模持续多年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恐怕是绝
无仅有的。如今,半个世纪
过去了,对此运动的评价、
是非成败,众说纷纭。当年
的知青如今大多已白发苍苍
,他们各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对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境遇、
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评说
,或褒或贬,都是可以理解
的,相信历史也自有公论。
但从总体来看,我认为,如
同当年其他五花八门的运动
一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无论是给国家,还是给
广大知识青年,都留下了苦
涩的回忆。在年轻人需要增
长文化知识、求取学问的阶
段,中止他们的学业,强迫
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使一代
青年成为知识贫乏的人。在
国家需要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推动经济发展的年代,大
学停招,知识贬值,使国家
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停滞不
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
些都是极不正常、极其荒唐
的,“上山下乡”运动造成的
消极影响十分深远。当然,
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
关。当时,国家正处于“文
革”这一非常时期,十年动
乱使国家政治生活极度扭曲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百姓
生活贫困,年轻人就业困难
。正是这样的非常年代,造
成了这样极不正常的史无前
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
我初中毕业那年,刚满
16岁,也成了插队知青大军
中的一员,从上海来到安徽
农村插队落户,在农村整整
待了六年,先当农民,又当
民办教师,也当过社队干部
。六年的插队生涯,我经受
了艰难生活和严酷劳动的磨
炼,深刻体验了农村的贫穷
与落后,也深切感受到农民
的善良、淳朴与坚忍,同时
也亲身领略了当年农村政策
的荒谬和基层干部的无奈。
当年的我怀抱着扎根农村、
战天斗地的决心,在艰难困
苦中努力奋斗,幻想着凭自
身的力量为改造农村做出贡
献。翻开当年的日记,其中
充斥着豪言壮语,满纸大话
套话,如今看来,十分可笑
,不忍卒读。但这就是当年
真实的我。直到插队的最后
两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我才逐渐对自己所走的路产
生怀疑和迷惘。
今天,我把那六年的插
队生涯记述于此,是想对那
段青春岁月留个永久的纪念
。这既是我作为插队知青的
个人生活史、奋斗史,也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村
状况和时代风貌。这些文字
是根据我当年的日记写下的
。是完全真实的记录。其内
容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了解
当年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
的史料价值。我想通过这些
文字让我的后辈知道,他们
的父辈曾经历过怎样的生活
,五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
多么巨大的变化——从贫穷
落后、封闭愚昧的状态走向
了富裕文明、开放创新的时
代,从而使之更加珍惜今天
的生活。
书中所附图片,是我在
农村插队时画的速写和拍摄
的照片,是我当年生活的真
实写照。
文末的附文,是我上大
学期间,于1980年国庆假
期重返乡村后所写的几篇日
记,这是我插队生涯的余绪
。其时,农村“大包干”改革
方兴,巨变在即。我记述了
此行的所见所闻,记述了彼
时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所
思所想。安徽农村的“大包
干”改革,拉开了中国社会
全面改革的序幕,犹如春雷
乍响,唤醒了这沉睡已久的
广袤大地。从此,中国走进
一个崭新的时代。
张东明,1956年生于上海。1972年初中毕业到安徽省庐江县农村插队,当过乡村民办教师、大队和公社干部。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曾任省委外宣办综合处处长、省委宣传部文化事业发展处处长。2006年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任省社科院纪检组长、副院长。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曾主编《今日安徽》杂志,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和摄影作品。兴趣广泛,尤喜书法、绘画、二胡、摄影。现为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远去的乡村岁月
温饱
农活
过年
找乐
教书
任支书
上公社
考大学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