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为主要论域,深入探讨了这三位神圣罗马帝国音乐巨匠的代表性键盘音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观视,他们所经历的恰是从宗教改革到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巨大浪潮时期。历史语境提供了对键盘艺术形式的另一种全面观察,也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键盘作品在基本层面上是如何变化的,以及音乐家们是如何在社会变革的滚滚浪潮之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并创作出光辉熠熠的作品的。
键盘艺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音乐技术的革新,也深刻体现了欧洲文明的变迁,而社会变革为音乐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时代气息。通过对键盘艺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历史的演进脉络,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找寻灵感,创作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传世音符与历史之思
★西方近代键盘音乐创作历程与影响、节奏与特质、风格与流行
★对自身音乐道路的坚持和创新,对传统音乐模式的突破和反叛
★伟大音乐家内在强大的生命力,赋予其作品更强烈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多意义性
在人类文明长河里诞生的诸多艺术形式中,键盘艺术可谓大器晚成的典范。与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它非常年轻,譬如声乐和舞蹈。从部落族群之间的歌舞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初期的艺术雏形。几百万年下来,在某种程度上,歌舞的形式象征了人类文明的凝练,是与生存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为活动。人类通过模仿野兽的形态、动作和吼叫,来对抗猛兽入侵时的威胁,或以战歌战舞的形式唤起好战情绪,增强战场上士兵们血性搏斗的气势。不仅如此,歌舞的形式还体现在祭祀供奉和敬拜神性的仪式中,以帮助他们表达原始的情感,融入特定的仪式过程。然而,回归至键盘艺术,它无疑还是个稚嫩的孩童,哪怕在器乐史的发展中也依然是个年轻的生命。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人类最早的乐器可以追溯至六万年前斯洛文尼亚的迪维巴贝洞穴,有趣的是由我们智人先祖的敌人尼安德特人,用熊骨所制的乐器通过现代技术复原后居然能演奏贝多芬的音乐;而在我们国内,更为人所知的是距今约八千年的贾湖骨笛。虽然站在现代定义的视角,或许以上所述的古老骨笛并不足以被正式认定为乐器,但从本质上看,它们的功能属性却有着极大的共性表达行为、反映需求、既定思想,这样的观念被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音乐)巨大变化,键盘从不被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又慢慢成为表达情感、精神的载体。我们可以看到它历经了重大的转变。中世纪,人们一直认为人声才是最虔诚且纯净的声音,键盘乐器不仅不被允许作为单独的乐器使用,它甚至被定义为具有世俗性的特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多以合奏形式呈现,其中涉及的乐器类型繁多,音域不一,直至文艺复兴后期,随着琴弦技术的革新,更长、更重的琴弦开始被使用,这为羽管键琴和其他键盘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逐渐崭露头角。自十五世纪起,音乐的曲目需求开始大幅扩展,已不再局限于声乐作品的编曲,此时,独奏式的器乐作品开始涌现。在乐器的神圣与世俗用途上,键盘乐器展现了其独特的历程,例如,管风琴在宗教的场所(教堂和礼拜堂)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羽管键琴则因其和声上的灵活性和结构上的多变而在伴奏领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另外,随着数字低音记谱法的推广,羽管键琴在伴奏中的角色愈发突出,这种自身具有多声部特质的乐器为其他器乐、声乐或室内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和声支撑。最终,它以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成为独奏和协奏曲的主力乐器,但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键盘乐器独奏会作为公共活动的概念,直到十八世纪末才真正为人们所接受。伴随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键盘乐器在音乐中的角色经历着不断演变,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它主要作为伴奏、教学和作曲的辅助工具;而到了古典时期,键盘乐器终于开始大放异彩,不仅被公众所珍爱,同时成为演奏家们手中的独奏利器。在这一形式和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发展,键盘艺术及其作品的创作生产、形成趋势相比声乐和舞蹈更容易被左右,这些影响或受到宗教运动、文化观念等其他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厘清键盘艺术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了解整个古典音乐历史的前行脉络。
当我们讨论键盘艺术的发展时,那些著名的音乐家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则更是个中翘楚。有趣的是,他们三者都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按照今天的话术,他们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子民。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曾对神圣罗马帝国有过一段经典评价既不神圣,又不罗马,更不是帝国。对于这个欧洲历史上举足轻重又颇为独特的国家而言,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所经历的时期恰是从宗教改革到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巨大浪潮时期。从更深入的层面上,这不仅是一段键盘史的发展,也是欧洲文明变迁的缩影。因此,历史语境提供了对键盘艺术形式的另一种全面考察,也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见解键盘作品在基本层面上是如何变化的,以及音乐家们是如何在社会变革的滚滚浪潮之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并创作出光辉熠熠的作品的。当我们将时间维度拉长会发现,尽管键盘艺术作为新型的生命如此年轻,但在艺术领域中却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成为今天音乐界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正是巴赫、莫扎特与贝多芬通过对键盘音乐的思考和突破并创作出独特键盘作品,才使之后整体键盘艺术的爆发成为可能。正如艺术音乐几百年的演变历程所揭示的,若没有先驱的深厚积累,后来的音乐家们要达到他们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度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对于神圣罗马帝国这三位杰出的音乐家,人们已经给予了大量的关注,但鲜见专门结合历史发展背景和键盘音乐演进的著述,这方面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在现有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力求在理解他们的键盘音乐创作与影响方面向前迈进一小步。然而,笔者深知,要全面、系统地剖析这些音乐家的作品与影响,还需不断学习、探索和努力。本书所呈现的论述与结论,仅代表笔者当前阶段的学术见解,而未来的探索之路仍旧漫长,期待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为键盘音乐领域的研究贡献更为丰富的成果。
万梦萦,1989年出生,江西人,音乐艺术博士(钢琴演奏),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在美期间曾举办十场个人独奏音乐会,2019年回国任教。
专注于现代音乐创作分析、中国音乐评论、钢琴教学研究。承担钢琴表演专业课程、师范类钢琴基础课程、西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指导学生在国内外赛事获奖二十余项,多次获得杰出导师等荣誉称号。曾应邀在深圳音乐厅、龙岗文化中心音乐厅等地,成功举办师生专场音乐会。
一、巴赫的引领者马丁·路德 2
二、百年后的相遇 10
第二章 时代的答案 14
一、破碎的帝国 14
二、雄宏之声 17
三、有序与统一 20
四、被选中的巴赫 23
第三章 歌唱的键盘 32
一、从歌词出发 33
二、歌唱的代名词Cantabile 37
三、Cantabile 品位表达的关键 40
四、连线在Cantabile 中的价值与解读 42
五、Cantabile 中关于自由的思考 46
第四章 千奇的乐器 50
一、小键琴(Clavichord) 51
二、羽管键琴(Harpsichord) 53
三、早期钢琴(Pianoforte) 55
四、双向奔赴的人和琴 59
第五章 父与子 67
第六章 音乐,更是生活 81
一、叛逆与戏剧 81
二、源自生活的选择 90
第七章 包罗万象的钢琴协奏曲 95
一、繁忙的协奏曲 95
二、隐秘的戏剧性 99
三、兜兜转转的节拍 113
四、摘下面具的慢乐章 119
第八章 一位会长老师 126
第九章 勇气与铁血 134
一、奏鸣曲的革命 134
二、英雄更胜英雄 149
三、雄辩家的登场 158
四、新世界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