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有佳色,园林无俗 。”当100年前,时任上海大 学校长的国民元老于右任先 生,亲手书写这副陶潜诗句 的集联赠予福安秋园诗社时 ,就彰显了秋园诗社的不凡 。100年来,秋园诗社的诗 人们从、抗战、解放以及改 革开放的历史扉页中一路走 来,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独响 一时,使得秋园诗社闽台诗 坛。 福安是诗的温床,这里 的山和水,这里的人和事, 皆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缘 。尽管曾朝代更替、烽烟迭 起、大浪淘沙,但诗歌的基 因,却在福安这片土地上不 朽地传承,人文的甘露滋养 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安人。 1000多年前的盛唐贞观时 期,福安邑贤薛令之即以其 卓绝的诗才,成为福建有史 以来的位科士,与贺知章同 为太子侍讲,并以一首《自 悼》名扬朝野,孕育了华夏 廉文化的福安元素;邑中缪 氏子七岁以神童召试,一首 七绝《赋新月》深得唐玄宗 赏识,是《全唐诗》中年纪 小的诗人。 福安更是以诗立县。南 宋淳祐五年(1245),邑 人郑案以“韩阳风景世间无 ,堪与王维作画图……”一 首七律呈诗析县,获得宋理 宗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 县”,传下了以诗立县的佳 话。这是八闽大地仅有的。 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是 福安“三贤”之一,以其绝世 才,在“文风卑弱”的南宋之 末,异军突起,写下了许多 “桀骜有奇气”的诗歌(《四 库全书》语),在中国文学 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986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 宋诗鉴赏辞典》,收录了两 宋319年间256位诗人的 1040首诗,谢翱一人赫然 有6首诗作在列。在群星璀 璨的唐宋诗坛上,各个时期 都有福安诗人的一缕光芒在 闪耀。乃至元明清,代有存 续,余响不绝。 民国12年(1923),过 千年的积淀,福安终于诞生 了闽东个诗社一“秋园诗社” 。这是福安诗人们有感于先 贤谢翱结“汐社”的爱国怀, 在同样风云激荡年代的盛举 。如今,秋园诗社历了风雨 的洗礼,诗社一代代诗人不 懈耕耘,迎来了期颐之年的 累累硕果。之际,福安市政 协隆重举行了“秋园”纪念活 动,并以《秋园》诗集为脚 注,用以传承爱国诗魂。《 秋园》一书的问世,不仅是 福安诗词界的幸事,也是福 安人民的幸事! 《秋园》除了收录秋园 诗社当代社员的诗作精品, 编为《吟坛新章》专章,还 搜集了已故社员的大量遗作 ,编为《先辈遗响》专章, 更有《回眸》专章,钩沉历 史,收集史料,交织纬,详 细记载秋园诗社发展的历程 。全书的诗词作者,几乎涵 盖了福安诗坛的精英和知名 人士。他们或是诗社社员, 或与秋园诗社有过密切交集 。《先辈遗响》专章所录作 者,便有共和国开国将军黄 烽、中华邮政先驱林卓午、 “左联”作家刘宗璜、“闽东 才”曹英庄,以及一些大学 的教授学者。同样,《吟坛 新章》中的许多作者,也都 有一定的知名度,均是福安 文化界的中坚力量。 诗词,历来与国家的盛 衰相映照。纵观《秋园》全 书的诗作,或直抒胸臆,或 托物言志,或记事述怀,或 映照社,处处有感而发,诗 与脉搏,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因此,狭义上,可以将《 秋园》看作一部福安诗歌史 ;广义上,将其当作一部福 安文化史来看,也无争议之 处。这是我们出版《秋园》 一书的一大着眼之处。 俗话说,盛世兴文。的 二十大指出,要文化自信自 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 煌。 新时代,正是诗人展露 才华的佳时代。孔子对诗歌 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评价:“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尤其是“可以 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 是可以用诗歌来陶冶自己的 性,培养集体正向意识,从 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这是我们出版《秋园》 一书的又一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