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本杰明·斯托里和珍娜·西尔伯·斯托里
《我们为何如此焦虑》想要处理的问题,是我们在一所美国的文理学院任教期间,困扰了我们十七年之久的。我们的学生很有建树,也颇为幸运,但他们仍然深受焦虑、麻木和绝望的困扰。我们痛心地发现,在宝贵的大学四年期间,他们花了太多时间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逃避真正的问题。于是我们意识到,他们缺乏必要的思想资源,因而无法细致反思困扰着他们的不安感。
本书演绎了四位法国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他们以独特的力量感知到了不安感这一问题。我们介绍的这四位思想家虽然讲述的是西方的故事,但不安感并不仅仅是西方人才有的体验,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体验。此外,我们认为,在现代性这项牵涉到全世界所有人的伟大人类实验中,不安感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的读者会发现本书也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困境息息相关。
我们在本书中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更好地认识现代人所追求的那种幸福,来理解现代人感到不幸福的根源。我们将这种幸福称为“内在满足”。我们认为,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16世纪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变得尤为引人注目。它像一只凤凰一样,从那个时代的宗教战争的余烬中冉冉升起。米歇尔·德·蒙田是当时标志性的思想家,他试图通过教导我们“安居于此世”,来驯服人们的不安。通过不同语言阅读蒙田的历代读者,都会发现蒙田作品的风格、力量和感染力相当令人着迷。
在我们讲述的故事中,紧接着蒙田出场的思想家们——布莱兹·帕斯卡尔、让雅克·卢梭和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分别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讨了蒙田提出的问题。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应对不安感的其他方法,并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众多观点。我们力求心怀同情地进入我们处理的每位作家的视角,尽可能地为他们的观点作辩护。我们希望读者们也能如此,并利用这些观点来更深入地探讨我们提出的替代方案。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及译者赵宇飞,他们让《我们为何如此焦虑》一书得以出版,面向中国读者。我们也感谢你们,我们的读者,对我们工作的关注。
华盛顿特区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