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途径备受当时社会瞩目,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成书于五代的王定保《唐摭言》,是一部与科举制度有关的笔记小说。全书共15卷,分一百零三门。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唐摭言》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制、礼仪、风俗做了真实详尽的记载,多为史志所不载,为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唐代科举制度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不似他家杂录,但记异闻已也。”我们可以通过书中所记载的文人趣闻轶事,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风貌与交往,以及他们沉浮于科举中的百态。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唐代士子形象,其中的一些人物故事被后世小说、戏曲广泛演绎,流传颇广。
此次收入“三全”丛书,我们约请学者依据权威底本进行整理,题解概述各篇主要内容,注释对书稿中人物、典章制度、地名等进行必要阐释,译文准确晓畅,力争将其打造为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普及文本。
1.详述科举沿革,搜罗举场逸闻琐事。
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制、礼仪、风俗做了真实详尽的记载,多为史志所不载,书中也记载了大量与科举制度相关的社会风尚、举场习气和唐代士人的逸闻琐事,生动展现了唐代科举社会的真实面貌。
2.引用史料丰富,具有极高文献价值。
大量引用实录、制、诏、格、敕、表、奏、登科记、笔记小说等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史料,可谓丰富详赡,多为后代正史和其他史书所征引,为以后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3.使用权威底本,精心修订原文错讹。
以雅雨堂丛书后印本《唐摭言》为底本,参校他本,对原文中错漏、异文处,除了明显错误径改之处,其余皆以“按”的形式出校勘说明。对于底本中文字不通之处,参考相关文献进行了必要的订正。
4.通过撰写题解,丰富科举文化背景。
每门前列题解,解释门目含义,概括章节主旨,提供具体的社会背景和人物介绍,以点带面,使读者对该门所涉及科举名目、社会习俗和相关人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科举对唐代诗文创作、士人前程仕途和来往交际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唐代科举文化。
5.进行专业注译,力图提供准确解读。
注释以对疑难字词解读、人物生平简述、职官职能介绍、古今地名对照、诗词歌赋的串讲为主。人物生平以科举为中心,详细记载及第年份以及之后的官职除授,使读者能了解科举对唐人的重要性。译文追求准确晓畅,尽量还原所录诗文或犀利辛辣、或雍容华美、或凄怆惶恐、或张扬睥睨等的各色文风,以展现唐代士人风貌。
原作者王定保(870——940?),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唐光化三年(900)进士。唐末避乱至湖南,旋任容管巡官。南汉刘?称帝,任宁远军节度使。大有十三年(940)继赵损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善文辞。著《唐摭言》,记唐代科举制度及文人轶事,为研究唐代科举与文学之重要著作。
译注者孔燕妮,女,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发表《表里俱澄澈——论张孝祥之词风》等数篇论文,曾参与上海辞书出版社《韩愈诗文鉴赏辞典》《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等多部辞书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