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戏曲剧本呈现出“独重节烈”的潮流,不仅时间跨度长,范围广,而且作者的身份非常多元复杂——儒林、遗民、遗臣、贰臣、夹缝人、无名氏、托钵山人、仕清作家……这些不同“身份”的作家选择了相似的表现主题,即“贞节烈女”,然而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又有着不同的内涵,既有誓彼柏舟,之死矢靡他的贞,也有一与之醮,终身不改的节,既有为主殒身的义烈,亦有为夫殉身的节烈,也有为父复仇的孝烈,以及为国雪耻的忠烈。明末清初戏曲中这些各自独立、丰富多元的形象,构成了恢弘的图景,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形成了事实上的“复调”,使得这种现象成为一种值得深思的存在。 戏曲中的“贞节烈女”潮流在这个特定时期,受到父权式期待的“凝视”(Gaze)形塑而成。剧作家以贞节烈女自比自励从而实现救国救世的愿望有前代强有力的思想倚籍。此时期的“贞节大辩论”以及社会的亡国反思的整体氛围,也促使剧作家期借“贞节烈女”形象以救世。 然而,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剧作家最终并未收到他们意想之中的效果。本书从演出和现实,以及理论对理想与现实背离做出了探究。看似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正有经济规律之手的拨动,明末清初戏曲“独重节烈”的潮涨潮消也和经济学中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密切相关。
张惠,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香港红楼梦学会会长。专著《红楼梦研究在美国》荣获中国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12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4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