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传记述了文天祥用生命诠释“正气”的光辉人生。他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对匡扶国家社稷的崇高责任感,在任何艰危情况下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铁骨浩气,以及记录心路历程的泣血诗篇,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文史专家郑欣淼 爱国的悲壮,忠君的困扰,战士的英勇,文人的感伤,这一切,让作者笔下的文天祥,显得那样矛盾,也那样无奈;血火的时代与视死如归的坚定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一首诗流芳后世的秘密。 ——文学专家张陵
第一章 廷对宣誓法天不息
第二章 书香起身时艰铸魂
第三章 大魁天下扶丧故里
第四章 万言上书击奸倡政
第五章 始任京官再击恶宦
第六章 知行州府忤恶归隐
第七章 宦海颠仆山居忧国
第八章 楚观感慨郁孤北顾
第九章 毁家兴兵 坎坷入卫
第十章 初战受掣力阻乞降
第十一章 面斥敌酋陷身虎口
第十二章 历难闯险镇江走脱
第十三章 磁石丹心九死南寻
第十四章 南剑开府再举义旗
第十五章 洒血攘袂江西奏捷 第一章 廷对宣誓法天不息
第二章 书香起身时艰铸魂
第三章 大魁天下扶丧故里
第四章 万言上书击奸倡政
第五章 始任京官再击恶宦
第六章 知行州府忤恶归隐
第七章 宦海颠仆山居忧国
第八章 楚观感慨郁孤北顾
第九章 毁家兴兵 坎坷入卫
第十章 初战受掣力阻乞降
第十一章 面斥敌酋陷身虎口
第十二章 历难闯险镇江走脱
第十三章 磁石丹心九死南寻
第十四章 南剑开府再举义旗
第十五章 洒血攘袂江西奏捷
第十六章 空坑突围人神共助
第十七章 万折必东南岭被俘
第十八章 痛睹海战恸哭国殇
第十九章 故国辞行言志夷齐
第二十章 北地役途心路故事
第二十一章 金石之性誓不降元
第二十二章 情天恨海方寸风云
第二十三章 缘情抒史长歌正气
第二十四章 成仁取义柴市赴刑
第二十五章 归骨庐陵浩气长存
附录一 文天祥年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廷对宣誓 法天不息
宫漏刚报五更三点,文天祥便来到大内宫丽正门前的广场上。下了竹轿,就觉体冷力虚,不由得暗自叫苦。
宝祐四年(1256)五月初八,又逢学子才俊博弈人生的殿试之日。此时,他们早早地从临安(浙江杭州)的各个角落聚拢到了这里,交集激荡出一片紧张、激动、焦虑和梦溺的气氛。
每三年一届的殿试是举国瞩目的一件大事,朝廷将从中发现和任用人才,而对于学子来说,今日的殿试将决定他们的一生,能否一举登科,光宗耀祖;能否大展宏图,报效国家;能否出仕入宦,博取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尽享荣华富贵,抑或是在民间沦落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寒酸文人,就看今日了。
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文天祥的状态很是糟糕。他心下暗自思忖:自己患腹泻已有两日,昨夜又煎药服侍父亲弄到很晚,睡了不大一会儿,这会儿头脑昏沉沉的,一天的紧张考试能撑得下来吗?
夜色包裹住广场上的一盏盏红灯笼。
一遍更鼓响过。
又一遍更鼓响过。
宫门近处的广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来路再无行色匆匆的考生踪影。
终于,宫中殿直长声宣布,考生入宫时辰已到。
人们轰地一下拥向丽正门的旁门。文天祥把装有笔墨纸砚的考篮紧紧搂在胸前,也一头扎入纷乱拥挤的人流。
丽正门有三个门道,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上覆铜瓦镌有龙凤天马,尽显皇权的尊荣威严。可此时的谦谦君子们谁也顾不上在它面前表现出恭谨虔诚了,真个是人人奋力,个个争先,嘈杂喧腾地激着浪打着旋儿往门里涌。挤过了窄门,人流仍是黏稠缠裹拧着结纠着团你推我搡地往前跌撞。文天祥拼力护住考篮,直到进入集英殿,由殿直引领,依座位图榜在殿庑找到自己的考席。
此时,文天祥才发现自己已是大汗淋漓,把前胸后背的衣裳浸了个透。
出此一身大汗自然是由于这一通好挤,深想却又不尽然,又可想到,当他抵达广场时,便有一种潜存的力量在他体内鸣啸奔突——诸如年少时游学侯山,手植翠柏五株,把一株倒植,祝曰:我将来如有大用,能尽忠报国,此柏当能存活生长。诸如游学吉州,见到乡贤祠堂供有欧阳修、杨邦、胡铨等人遗像,皆谥“忠”,便信誓旦旦说:我死后若不祭列其中,便不是大丈夫。诸如出生时,祖父文时用恰好梦见一小儿乘紫云而下又腾空而去,故为他取名云孙,小名从龙。诸如来临安途中,一位和尚指着他说:此郎必为一代之伟人。诸如在京城这几月,耳边风紧,蒙古铁骑攻杀云南、四川,屯重兵于开封至亳州(安徽)一带,虎视眈眈随时会带着一股膻气猛扑过来。诸如京城舆情鼎沸,斥指国境累卵,这厢却脂粉歌舞,宦官董宋臣极尽谄媚,大搞廷建敲骨吸髓挥霍民脂民膏;佞人丁大全窃弄权柄,陷害忠良,宦官佞臣搞得朝政一派乌烟瘴气。诸如此类,生命里经历的那些跌宕起伏不会不活跃起来,在他的血气脉络中聚集奔突。
当然,还有多年的苦学与梦想,能否付予弱冠,“借此脱韦布,盖将有所行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