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两个维度研究:道德的时代性和道德的超越性
定 价:¥68
中 教 价:¥34.00 (5.00折)
库 存 数: 10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调节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书将道德分为历史道德、时代道德和超越道德三个层次,根据道德的三个层次分析出市场经济与历史道德的异质性、与现实道德的统一性、与超越道德的互补性三位一体来体现经济和道德复杂、立体的演进关系。本书随后反思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困境及原因,提出道德调节的两个维度:一方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道德;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超越的道德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本书最后对两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研究,两个维度的协调并举正是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新台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如何发挥道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在当代中国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时代性课题。 一、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研究的意义之所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道德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这就要求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更加协调适应。这需要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个人正当利益、个人价值、平等竞争、效率创新、依法管理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对资本进行调节。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结合起来,让超越道德浸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领域、全过程,成为市场经济无形却无所不在、无声却潜移默化的道德调节力量,这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法则很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我国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共产主义道德以及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去浸润市场经济,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这是亟须解决的。从这两个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调节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反思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困境,揭示道德困境存在的原因,展现经济和道德关系的复杂性和立体性,这具有重大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化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和信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和文明和谐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研究现状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关于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若干重要道德理论的研究成了时代的课题。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问题成为越来越困扰人们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伦理学界乃至经济学界的深入研究和热烈讨论。几十年来,专家学者们就此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1、如何评价市场经济对我国道德的影响学者们所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滑坡论、爬坡论、分疏论和道德失范论等。持滑坡论者认为,道德具有超功利性,是以利他性为本质特征的,而市场经济的固有本性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带来道德的滑坡。持爬坡论者的观点正相反,他们认为,与以往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状态相比,市场经济使人们的自主意识得以提升,激发了人们的主体精神,因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道德精神面貌的改善。持分疏论者认为,市场与道德不是同一个领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会干扰道德的发展,两者互不影响。持道德失范论者认为,市场经济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丧失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处在一种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的社会状态中,由此而造成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刊登于期刊,或零星地出现在著作里面。代表性的文章有:郑琴琴、陆亚东的随波逐流还是战略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机制研究载于《南开管理评论》2018年第4期;姜雨峰的《利益相关者需求有助于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战略吗?一项三维交互研究》载于《财经论丛》2015年第4期;田虹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声誉影响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压力和道德滑坡的调节效应》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邹平林的《道德滑坡还是范式转换?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载于《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2期;李德顺的《滑坡与爬坡道德转型期的观念与现实》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谈天的《社会道德的滑坡与爬坡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载于《华人时刊》1995年第2期;刘光明的《理想的塑造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关键兼评道德爬坡论》载于《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3期等。2、如何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学术界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很多争论和困惑都无法避开这个焦点和难点问题。学者们围绕着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思维路径。第一,经济和道德非此即彼。主要代表有二律背反说、代价说、恶动力说、冲突说等。二律背反说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它不可能受道德乃至其他任何非强制力量的约束,从而它不可能与道德共同发展,更不可能为了道德的发展而讲义而忘利。代价说主要讨论社会进步的代价问题,社会的进步必然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市场经济发展必然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恶动力说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主张用恶作为刺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物欲与金钱欲成了个人积极性的动力,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借助恶的杠杆作用。冲突说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动机的功利性、行为的他律性、后果的利己性,而道德动机必须是超功利的,道德行为是自律的,其后果是利他的。因此市场经济与道德必然表现为互斥甚至冲突。第二,经济和道德不相关。主要代表是划界说,经济和道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范畴,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关联性。何中华教授在文章《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中主张对二者严格划界。他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超功利的自律,而经济则以功利为取向出发,二者是相互排斥的。要采取分而治之的划界方案来解决二者的矛盾,在经济领域遵循金钱尺度,道德不应涉足;而在道德领域遵循道德尺度,经济不应涉足。避免功利与道德的相互混淆,防止金钱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相互僭越。第三,经济和道德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建立使经济领域重新回到社会领域。道德价值、伦理关系、道德责任是现实生活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和组织所无法回避的。经济和道德的相关性,这一看来极为浅显的认识成为经济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凸显经济活动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和道德相互支撑、紧密关联。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其著作《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中充分地论证了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他谈到习惯与道德调节是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的第三种调节,习惯与道德调节的作用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替代不了的,也是法律所替代不了的。其次,注重市场经济本身的合道德性以及道德基础的探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万俊人在《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中强调了市场经济的道德之维,对市场经济本身的道德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避免伦理学对市场经济批判偏重于经济与道德的异质性,而架空了道德本身,成为某种道德的乌托邦。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其著作《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中谈到一个健康的市场,必须有能够支撑它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是分工合作的秩序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一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应当是以中国传统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基点,保护每个人、产权为核心的一套行为准则或是非标准。而对于产权的共识,最基本的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对财产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王国乡在《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中一书中用经济学的等边际理论证明市场经济道德的本质不是无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损人。他主张放弃无私利人的计划经济道德观,树立自利不损人的市场经济道德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个人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是无损他人的自主权利。最后,注重在经济行为内部进行经济和道德内在关系的微观研究。如王小锡在《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提出了道德生产力、道德资本的概念,道德作为一种生产力中的要素构成,协调着生产力内部要素的关系,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态度,并作为人的核心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道德进而构成了一种资本,即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和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凸显了经济运作中道德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破解经济与道德二元对立的时代难题,具有方法论的启迪意义。与此相关的著作主要有:韦森著《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廖小平等著《思想道德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现实构建》;贾高建著《市场经济与道德流变当前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3、关于经济伦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专家学者的研究形成了经济伦理体系方面的成果,大致分为两个角度。其一,经济伦理体系围绕三个层次展开:制度伦理、组织伦理和个人伦理;其二,经济伦理体系主要围绕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四个环节展开:生产伦理、交换伦理、分配伦理、消费伦理等。与此相关的著作主要有:郭广银等著《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罗国杰主编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王锐生、程广云著《经济伦理研究》;陆晓禾著《经济伦理学研究》;叶蓬、李权时主编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吴忠著《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唐永泽、朱冬英著《中国市场体制伦理》、李建华等著《走向经济伦理》;章海山著《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经济伦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唐凯麟、罗能生著《契合与升华儒商精神与市场经济》;袁贵仁、吴向东:《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鉴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各有所长,研究的侧重点和视角彼此不同,笔者受益颇多,为本书提供了研究的参照系和可借鉴的资料。然而他们的研究也有局限与不足。例如,第一,在评价市场经济对我国当前道德的影响方面,有的认为道德是滑坡的;有的认为道德是爬坡的,总体进步向善;其实都只是论述了问题的一方面,没有全面分析、客观评价,更多的是笼而统之;第二,在经济与道德关系方面,有的学者注重经济和道德的对立性,认为道德和经济非此即彼,道德行为是完全敌视功利财富的,道德和财富不能兼得,这更多的是从历史道德的角度来看的,没有看到道德的演进性;有的学者仅注重经济和道德的统一性,强调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应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基础,但又忽略了道德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忽略了道德对经济现实的能动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其实就是忽略了超越的道德对市场经济互补的那一面;第三,在市场经济伦理体系建设方面,有的学者注重市场经济内生的经济伦理,如生产伦理、交换伦理、分配伦理、消费伦理或者制度伦理、组织伦理和个人伦理,强调了市场经济本身应蕴含的道德,但忽略了道德的超越性的一面,忽略了人超越自我、提升思想境界的一面;有的学者仅仅注重了道德的超越性,注重超越的道德规范对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的引领,但是却没有强调道德的时代性,忽略了道德的超越性是以市场经济内涵的道德观念为根基的,把道德变成一种纯外在化、政治化和非人性化的东西,理想性有余、现实性不足,容易陷入道德的乌托邦,也会使人产生道德不安或心理逆反;有的学者既注意到了市场经济本身所生发的道德,也注意到了道德的超越性,但是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没有具体阐释时代道德和超越道德之间的关联,缺乏对整体感和系统感。三、创新之处相对于前人的研究而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评价市场经济对我国当前道德的影响方面,本文把道德分为历史道德、时代道德和超越道德三个层次。针对市场经济而言,封建社会的道德和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都属于历史道德的范畴;而市场经济本身所蕴涵的内生的道德属于时代道德,这是社会的必然性规定,是由社会经济关系表现的利益决定的;另外,由于人的本质自身的规定,人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愿望的表达,从而使道德又具有了主观的超功利性,表现为超越道德。把道德分为这三个层次能体现出道德的不断演进和升华,体现道德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然,历史道德、时代道德、超越道德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讲时代道德、超越道德并不是对历史道德的完全背弃,而是对历史道德的发展与传承。道德并不是时代积累的东西,不能用进步的尺度来衡量,时间的先后并非对道德行为持肯定和否定评价最真实的标准。所以超越道德中包含历史道德传承下来的精华,超越道德是在现实的道德基础上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层次,但不是简单地将传统道德合理化、绝对化。以道德的演进性为切入点,从三个层次来分析我国当前的道德现状,做出客观全面地分析,这样不会陷入道德的悲观主义,也不会盲目乐观,更易分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第二,在经济和道德的关系方面,根据道德的三个层次分析出市场经济与历史道德的异质性、市场经济与现实道德的统一性、市场经济与超越道德的互补性三位一体来体现经济和道德立体的演进关系。市场经济体制与历史道德的异质,才有可能促发新道德的生长点,出现市场经济与现实道德的统一,然而还需要超越道德对市场经济进行引领。对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的三维立体分析,有助于真正厘清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第三,在道德建设方面,本书阐述了对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调节的两个维度,即道德的时代性与道德的超越性,并阐释了道德的时代性和道德的超越性协调并举的关系。因为道德既具有客观的功利性,又具有主观的超功利性;既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比如,能体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最高价值的道德观念就是各个时代都应该追求的。所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调节,一方面要注重市场经济内生的经济伦理,强调市场经济本身最应蕴含的道德要求,比如,强调平等互利、共赢的竞争、诚信等,要把道德变成一种内在化、人性化、非政治化的东西,要有现实性和时代感,否则让人产生心理逆反和扭曲,无形中制造假、大、空。总之,要避免道德因拔高标准最终使其作用弱化;但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超越道德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为市场经济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比如,超越道德可以在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超越道德可以影响社会的第三次分配,起到社会制衡作用。重要的是,超越道德必须以时代的道德为基础,顺序不可逆,如果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没有建立完善,一味地强调超越的道德,势必带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后退和道德的扭曲。同时超越道德必须引领时代道德,以达到二者共同对市场经济调节的目的,保障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发展。第四,在道德的超越性部分,本书论述了儒、释、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这也是很多研究经济伦理学家所忽略的地方,他们相关的经济道德的论述中几乎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道德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究竟如何用道德力量进行调节,如何创造道德调节作用的舞台,这是当代社会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书是笔者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形成的出站报告进行修改完善而形成的,试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体系的建构和道德活动的践行做一个梳理和初步的理论思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四、篇章结构本书的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问题,具体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困境及其存在的原因。第二章立足于经济与道德立体运动的演进关系阐述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两个维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把道德分为历史道德、时代道德和超越道德三个层次。市场经济既与部分历史道德有异质性、与时代道德具有统一性,还与超越道德具有互补性。与市场经济异质的道德应该抛弃,促发新道德的生长点,从而弘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历史道德中依然能够对市场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的道德,这部分道德超越任何时代,是在现实的道德基础上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层次,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道德合理化、绝对化。以道德的演进性为切入点,从三个层次来分析我国当前的道德现状,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样不会陷入道德的悲观主义,也不会盲目乐观,更易分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第三章与第四章具体分析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调节的两个维度时代道德的维度与超越道德的维度。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调节,一方面要注重市场经济内生的经济伦理,强调市场经济本身应蕴含与之相匹配的道德要求,比如,强调平等互利、共赢的竞争、诚信等,要把道德变成一种内在化、人性化的内容,要有现实性和时代感,否则让人产生心理逆反和扭曲,要避免因拔高道德标准最终使其作用弱化;但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超越道德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为市场经济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越道德观念可以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超越道德可以影响社会的第三次分配,起到社会制衡作用。第五章论述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的协调并举关系。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时代道德观念,另外一方面,要用超越道德对市场经济进行引领。超越道德必须以时代的道德为基础,并且要引领时代道德,二者协调并举,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发展。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协调并举的人学意义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协调并举的基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弘扬时代道德,又要传承超越道德。
张祎娜,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曾获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青年才俊以及优秀教师称号。中央民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从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经济伦理学研究。
引 言1 一、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研究的意义2 二、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研究现状4 三、创新之处10 四、篇章结构12第一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困境与探索14 第一节 经济体制转型与道德调节的困境14 一、导源与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14 二、矛盾与冲突:体制转型下的道德调节的困境18 第二节 道德调节问题的理论探索20 一、对经济进行道德调节的历史探索21 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现实探索27第二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两个维度的理论依据32 第一节 经济与道德的立体运动32 一、历史道德、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32 二、异质性、统一性、互补性的运动37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历史道德的异质性41 一、古代传统道德与计划经济时代道德的特点41 二、市场经济与历史道德的互斥43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时代道德的统一性47 一、市场经济对道德文明的作用47 二、市场经济的道德精神49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超越道德的互补性53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与伦理局限性53 二、市场经济需要超越道德57第三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维度之一:道德的时代性62 第一节 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道德62 一、等价交换的含义与功能62 二、等价交换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65 三、等价交换的伦理地位67 第二节 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道德69 一、平等互利的前提:个体主体的生成69 二、平等互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72 三、平等互利以诚信为基76 第三节 共赢的竞争80 一、竞争是市场经济对传统经济的超越80二、竞争的道德价值84 三、竞争与双赢87 第四节 市场经济道德的制度保障8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是道德的经济保障89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道德的政治保障95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是道德的法律保障99第四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调节的维度之二:道德的超越性103 第一节 道德的超越性103 一、道德的超越性之体现103 二、超越道德以信仰为担保道德的信仰化109 三、超越道德对市场经济的调节112 第二节 共产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分析116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超越性116 二、共产主义道德依然可以调节市场经济120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123 一、儒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作用124 二、佛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作用129 三、道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作用135第五章 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协调并举141 第一节 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的协调并举关系141 一、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的差异141 二、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交叉互渗146 第二节 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协调并举的人学意义149 一、人的社会属性149 二、人的精神属性153 第三节 时代道德与超越道德协调并举的基础坚持两个结合 157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弘扬时代道德157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超越道德162参考文献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