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著作及很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
●在学术上,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外交的角度讲述中国近代史,从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原因。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广、影响深远的,就是这本《中国近代史》。
●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
●此字字珠玑,却不疏漏任何史实,对历史的评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现在许多历史学的教科书,千篇一律,被主流意识所驱使着,没有自己的观点。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都是他以他独到的见解,对近代历史的透彻分析,可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蒋先生的这本书以全新的近代史视角让我大开眼界,让读者不仅唤起了以前对中国历史的回忆,又更新了自己对其浅薄的认识,对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彷佛不是我们选择了现代化,而是现代化选择了我们。
●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完全感受不到大师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已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在读完此书之后感到震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在脑海里颠覆了
蒋廷黻(1895-1965),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席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中国近代史》:
曾国藩治兵的个特点是注重精神教育。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孟的遗教是中华民族的至宝”。洪秀全既然要废除孔教,那么洪秀全就是他的敌人,也就是全民族的敌人。他的“讨贼檄文”中骂洪秀全激烈的一点就在此:“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他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将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个有主义的军队。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所在。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清朝末年的官吏出自曾国藩门下的人,都比较正派,这足见其感化力量之强大。
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他选的官佐几乎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乡人。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样,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别浓厚。这是湘军的第二个特点。
历史上的精神领袖很少同时也是事业领袖的,因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业的具体条件。在西方社会里,这两种领袖资格是完全分开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重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但并不忽略做事。这是他的第三个特点。
在清政府方面,等到别人都失败了,然后才重用曾国藩,任他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湖北巡抚胡林翼是与曾国藩志同道合的,竭力与他合作。曾国藩的亲弟曾国荃是个打硬仗的前线指挥。以后,曾国藩举荐他的门生李鸿章做江苏巡抚,他的朋友左宗棠做浙江巡抚。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于是得通盘筹划。他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国、美国、法国三国也给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1864),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
洪秀全想推翻清政府,恢复汉族人的自由,这当然是令人佩服的。他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表现他有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的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他也不能为中华民族造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曾国藩所领导的士大夫式运动又能救国救民族吗?他救了清政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清政府并不能救中国。倘若他客观地、诚实地研究清政府在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施政,他应该知道清政府是不可救药的。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所以他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他的态度反趋于消极。
平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政府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
,中国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
第二,他想清政府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奕䜣及文祥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庆、道光、咸丰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政府确有中兴气象。
第三,他怕清政府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国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然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19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清政府,大的理由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