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国影响最大、代表性最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我们将把其中内容相近的结合在一起,边诵读边讲解。
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①本善。性相近,习②相远。
苟③不教,性乃迁④。教之道,贵以专。
昔⑤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⑥。
窦燕山,有义方⑦。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①性:生性,人的本性。
②习:习染,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③苟:假如,如果。
④迁:改变,这里是指不好的变化。
⑤昔:过去。
⑥机杼: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
⑦义方:好的方法。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很良善。只是天性虽然相近,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惯却可以相差很远。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秉性就会改变。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教育孩子,并且贵在始终一贯。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里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个个声名远扬。
【故事链接】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当晏子来的时候,请允许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着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①。
子不学,非所宜②。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④。
【注释】
①惰:懒惰,这里是表达失职的意思。
②宜:应该。
③琢:雕琢。
④义:道理。
【译文】
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他们,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会明白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