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讲述了,第二天,雨依然在不紧不慢地下着。到中午时分,那辆黑色小轿车又在湖旁边垂柳下停了下来。……车上走下来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姐。她剪着短发,穿着一件无袖的天蓝色的旗袍,旗袍的下摆绣着几朵小花,看上去很典雅。那小姐有17岁左右的样子,跟班或保镖为她撑着伞。
林益文看到她款款地径直朝立祥油纸店走来,感到很奇怪,因为油纸店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接待过这样的客人,来店里买油纸或者买伞,除了乡下的农民外,很多是那些做做小生意的小商贩,或者是底层的市民,还有就是那些上中学的学生们。像她这样坐着轿车来到他们店里的人,林益文当学徒以来还是首次遇到,他顿时感到有点紧张。
韩天航,当代作家。1944年生于浙江,1963年支边到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六团。2004年退休后重返故里。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克拉玛依情话》《淡淡的彩霞》《回沪记》《背叛》和长篇小说《太阳回落地平线上》《夜色中的月光》等,其中中篇小说《回沪记》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重返石库门》,中篇小说《我的大爹》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热血兵团》。由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的电视剧《戈壁母亲》在读者和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尾声
《苏州河畔》:
第一章 浙江湖州府双林庄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自己庄的风水好的。整个庄背靠着苍翠欲滴的连绵起伏的山峦,而且长年常青。庄子对面又是一马平川。阡陌纵横的碧绿的田野,蜘蛛网一样密布的小河,河面上闪出粼粼的光芒,庄子的四周永远是那样的静谧安宁,有时就是有人在地里劳作,或者喊上几声,似乎也破坏不了这儿的宁静。大片田野的中间,黑瓦白墙的房子淹没在浓密的树林之中。庄子的东面与西面还有两个像镜子一样的湖泊。东小西大,人称子母湖,西为母湖,东为子湖。虽说只是个庄,但这儿的人口与面积却比一个镇还要多和大。一条清水河蜿蜒从庄子中间穿过。庄子上只通水路不通陆路,所以穿过庄子的船只也是川流不息,穿着蓝布粗衣的船娘们,吱吱嘎嘎地摇着船,唱着江南情歌:“姑娘美来姑娘俏,俏美的姑娘永远想的是情郎……”那嘹亮的歌声总是不绝于耳。
双林庄对外只有靠水路,陆路是不通的,更不要说火车了,每天只有两班小火轮能通往外面,不坐小火轮就只能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那种木船或者小舢板了。交通的不便使双林庄几乎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
庄上一些大户人家的后门都紧挨着河。只要走出后门,走下台阶,那荡着碧波的河水就在脚下流淌。
河水很清,甚至还带着点甜味,淘米、洗菜、洗衣服都用这河水。河的东西两头住着庄上两家最大的人家,一家姓林,一家姓陈。林家是书香门第,陈家是商贾之家。然而林家一直就看勿起陈家,陈家却很羡慕林家。林家虽是书香门第,但也广有田产。因为光靠读书与做学问,是来不了钱的,这点林家也很清楚,于是放下读书人的清高,自上海开埠以来,也有人到上海、湖州等地做生意了。而陈家先是在湖州、杭州做丝绸生意,后来生意也扩展到了上海,据说在上海还做起了房产生意,因为有了钱,陈家的后代甚至还进入了政界,做起官来,似乎已经有与林家平起平坐的势头了。
光绪八年,林家举人老爷林振泰的儿子林启立又考中了进士,那年的林启立进士及第上榜后的盛况,庄上的人依然记忆犹新,虽说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先是穿着马褂的探子飞马来报,说是少爷中了三甲二名进士。举人老爷林振泰听到此报,兴奋得差点晕了过去,给了首报的探子20两银子,那探子得了这一大笔赏钱,也兴奋得差点昏了过去。那探子的后人至今还经常提起此事。因为这20两银子,当时可以买十几亩田地,他们家也从此成了地主。那探子姓胡,叫胡德发,是个苦出身,爸妈都是佃户,从16岁起就到县衙门打杂,总算也端上了饭碗,在京城也就做探子,收取一份报喜的银子,凡是中秀才、中举、进士上榜,他都能钻营着去报喜。当探子,自然每次拿着的好处有时比在衙门里打杂干上一年都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