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断在细处”,一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都取决于短的那块木板;一根麻绳无论有多粗,它的牢固程度都取决于细的那个环节。不做麻绳*细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自省态度,是一种查漏补缺的高度自觉,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
《不做麻绳的*细处》对职场人士有相当大的启示,如果把一个单位比作麻绳,那么“*细处”的员工往往就是跟不上企业整体步伐的员工,他们的工作有盲区、有短板、有疏漏。要想真正不做“麻绳细处”,就要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让“细处”变为“粗处”。只有麻绳前后一般粗,企业才会稳定,才能顺利发展,也才能具有始终如一的竞争力。
金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职博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乐器学会专职副秘书长,京桥基业建设集团企业文化顾问,在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多年乐器营销、艺术培训和财务管理经验为其奠定了牢固的从业基础,已出版著作有《实用文案与活动策划撰写技巧及实例全书》,《高标做事的细节,低调做人的智慧》等。
《不做麻绳的细处》:
“绳在细处断” ——你发现“麻绳”的问题了吗? 一根麻绳,不管整体看上去多么粗壮、结实,只要有一点细的地方,问题就可能在这个地方出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个别成员的懒散和疏忽可能导致整个团队计划和目标的失败。即使只是一个小到几乎可以忽视的小问题,我们也不应该让自己有“盲区”、 “短板”和“疏漏”,只有这样,企业这根“麻绳” 才不会出现任何问题。麻绳哲学:麻绳断了,损失的不只是麻绳 麻绳一般取自各种麻类植物的纤维,其粗细均匀,结实,耐用,广泛应用于包装、捆扎、吊挂重物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甚至看到麻绳断裂带来的严重后果。麻绳的作用常被人忽视,但在关键时断裂,损失的就不只是麻绳,甚至可能是人的牛命。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5年4月14日,南充市营山县小桥镇小学,一名徐姓教师因房门钥匙被锁在房间内,找来开锁匠也没有打开。情急之下,徐老师就去学校体育器材保管室,找来一根拔河用的绳子,然后叫上几名男同事帮忙,准备用绳子吊着进屋拿钥匙。
一行人爬上宿舍天台,徐老师将绳子在腰间拴好,同事们则将他缓缓放下。徐老师小心翼翼地从楼上向下滑,上面的同事则死死地抓住绳子。
“都快到3楼了,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太奇怪了。”其中一名老师称,就在徐老师下降到3楼附近时,只听见“叭”的一声,粗实的拔河绳居然断了。
掉地后的徐老师随即被送往医院,但因伤势过重,终不治身亡。
据知情人士说:“徐老师去体育器材保管室随手拿了根拔河绳准备索降。保管室里的拔河绳不只一根,事后检查其他绳子都很结实,几十个人都拉不断,但当时他偏偏拿到那根坏了的。到达楼顶之后,鉴于拔河绳十分粗实,谁也没想到先试一下它是否结实。
各种因素加在一起,悲剧终发生了!” 悲剧本可以避免,一条有损耗的麻绳竟然成了伤害人命的元凶,这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无论是悬吊重物还是包扎物品,麻绳一旦突然断裂,将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绝不是损失一根麻绳那么简单。
麻绳的断裂,是源自对麻绳质量短板的疏忽,是源自个人责任的缺失,才酿成了绳断人亡的悲惨一幕。虽然麻绳只是某处稍微有损耗,或许只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一点点损耗,但灾难的源头却正在于此。
因麻绳断裂所导致的灾难难道不可以避免吗?答案肯定是能。这里,我们可以概括出错误链的发展模式:首先,一个小的磨损发生了,没有被发现,或没有被解决;随后在工作过程中加剧了麻绳磨损处的破坏力和严重性:有关人员仍然有所疏忽,未能立即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当意识到情况已经完全失去控制时,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在对事故进行的调查和反思中发现,错误链的环——初始的“小问题 ”总发生在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其实你可能早已经发觉,“麻绳容易从细处断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似乎随时可见。在现实生活中,麻绳与一般的企业表面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绳在细处断”所揭示出来的“错误链条”模式却与绝大部分企业的“坠落”过程惊人的相似。如果把一个企业的工作比作麻绳,那么细处往往就是落实的盲区、质量的短板、人为的疏漏,而企业的失败往往是从这些“细处”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