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年选系列之一种。编选者从大量散文中淘出精华,分为“泛黄却永不褪色”、“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就这么活着”、“虚无是有分量的”、“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等五辑。辑名从各辑中的文章名提取,诗意而沉重。
那些不该被尘埃淹没,但似乎已经淡忘的历史被发掘出来,正是“泛黄却永不褪色”,如《旧年的血泪》、《万寿邮票背后的甲午风云》。
“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顾名思义,辑录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今的乡愁,除了背井离乡的忧思,更多了对泥土的怀想,可以说,泥土正是人类广义上的故乡,而如今各式混凝土建筑,阻断了通往故乡之路。
“就这么活着”书写各式人等,“虚无是有分量的”更注重内心的修持,归根结底便是对人生,不管是他人或是自己的人生的思考。
“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为对经典作品、作家、历史的解读。
选本编选精当,体现2015年度散文的创作成果,让读者有学识或者精神境界上的提升。
“2015花城年选”由何建明、向继东、谢有顺、洪治纲、李晓虹、卢翎、王幅明、陈惠琼、朱航满、大卫、周所同等诸多名家编选,为您的海量阅读择优助力。丛书囊括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散文诗等9种年度精选图书。
在微时代追寻散文的内在力量
(代序)
李晓虹
编选《中国散文年选》已经15年了。当15个选本摆在眼前时,还是感觉到了时间的份量。
和2001年第一个选本面世时不同,许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纪初年,基本还是纸媒时代,我和师弟兆胜在图书馆里静坐多日,遍翻报刊杂志,希望不要漏掉精彩之作。而近几年来,媒体革命带来信息爆炸,博客、微博、微信相继产生,到今天,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是把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手机刷屏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的动作,图片、视频伴随着各类文字扑面而来,空间在大尺度跳跃,时间在不停地转换,头脑被爆炸的信息形成的蘑菇云彻底笼罩。另一方面,个人也处在敞开的状态里,人人都在发声,图文相配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上传交流,等待点赞,其中的许多文字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散文”。
面对信息爆炸,广泛阅读成为一种奢望。无论多么努力,能够读到的也只是信息汪洋中的九牛一毛。而已有的选择标准也在经受考验,本来就没有多少文体内在规定性的散文越来越没有了专业门槛,人人都写,遍地开花,到哪里去寻找那些称得上年度佳作的散文?
不能忽视微时代带给人们的巨大冲击。在阅读书面文章的同时,我也像今天的大多数人一样,进入了微信朋友圈,在多个不同类型的微信群里浏览。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读到大量散文作品,并且非常注意那些被广泛转发的文章。进一步感受到,即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读书到对着手机浏览,但那些有意思、有灵魂的作品今天仍旧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它们通过纸媒发表之后,会引起关注,继而,在各种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或者,先在朋友圈里交流,得到认可之后,又被纸媒选中,发表出来。通过纸媒与新媒体,线上和线下,一些优秀作品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我们常说,文学是在阅读中完成,读者是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借助微信,借助朋友圈,直接看到人们的留言,感受到作品在读者心中的感受,也有了考量作品的新的维度。而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听到如此多的人对作品的率真评价。
在自己阅读和对他人阅读的关注中,我进一步确信,无论生活走到哪一步,人们所关注的根本东西其实没有变。史铁生曾经说:“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想念地坛》)。韩少功也曾说:“文学永远像是一个回归者,一个逆行者,一个反动者,总是把任何时代都变成同一时代,总是把我们的目光锁定于一些永恒的主题:比如良知,比如同情,比如知识的公共交流”(《进步的回退》)。优秀的作家总是要面对人类的精神问题,有一种对于心灵的关切,对于现实的叩问,对于美的不懈求索。虽然我们常常感叹瞬息万变的生活会湮没掉许多东西,但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在今天有可能被更多只手托起来,得到更广泛的阅读了。
作为一个年选编辑,不弃对纸媒的广泛阅读,同时借助新媒体,跳出个人的狭小视界,坚持寻求那些既有现实感又能传达人类基本精神的文字,坚守文学永远不变的领地。这一切,成为一种召唤,一种动力。
当2015年的散文佳作汇集成册时,我还是深深地被如此多的真诚写作所感动。每一篇好散文都是一个独立而丰满的存在,而当它们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或许会产生超越单篇作品的更大的心灵冲击。
“泛黄却永不褪色”是一组回忆性的文字。无论是对于抗日历史的回忆反省,还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虚拟叩访,抑或是从旧笺中翻拣出来的珍贵片断,都在幽远深长的叙述中,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过往的痛苦或者欢愉清晰地留下来,时间被赋予意义,并且向着未来敞开。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我首先被这个题目深深吸引。乡愁是当下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中,人们安放灵魂的清静之地。但曾几何时,我们丢了泥土,丢了故乡的道路,丢了夜的黑,甚至丢了怀念乡土的那一份真挚情意。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能够供我们回味,并接纳我们心灵的乡土已经难以寻觅。只有带着对春天的向往,去品味那些真正的思绪。
“就这么活着”是一种生活状态。卑微者的艰难而又丰富的生活往往被写作者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简单化处理了。很少有人会用欣赏的眼光凝视他(她)们:那个把葫芦丝吹到“几乎可以开口说话”却坚持只收一元钱的哑子,那个在垃圾箱里拾了80000万元却千方百计找到失主的拾荒者,那个站在地铁里穿着工装带着安全帽生怕蹭到别人的姑娘……这些看似卑微的人在作者温暖的凝视中显示出人性的光彩。在另一些作品中,作者沉静地观察各色人物:剪纸师傅和他的剪纸带着“时间的体温”,神奇灵动;唱着小曲走过一个个村庄的石匠师傅对一个平原孩子珍重的爱和“我”对平原外的牵念,让人动情;那个一直站在公用电话旁假装打电话的女工,反反复复把电话拿下来又拿上去,那份想传递却又永远无法传递出去的思念或者牵挂,刺痛我们本已麻木的神经……
“虚无是有份量的”是对生活的感悟。一支在免税店错过的口红,一匹在新疆草原上幸遇的骏马,一些只有小小翅膀却能飞越沧海的蝴蝶,一个昙花绽放时的提醒,一些贫穷但却安然并快乐着的信徒的生活,一个想骑着狗去上学的孩子的梦想,还有那由鸟儿、风儿、银发和梦幻般的灯光构成的上海的春夏秋冬……这一切共同呈现出实实在在的生活,“一些倔强的种子,植入内心,在瞬间蓬勃成长”,它们如此细小又如此宏大,如此散漫又如此意味深长。
“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是一组与读书、写书相关的文字。当一个写作者从经典作家那里学到的只是写作技巧时,他的写作可能只停留在大众读物的阶段,而当洞察到经典对人心的“窥视”超越时间,超越国界,直达50年后的“我”的内心之时,才算找到了打开写作之门的绝密钥匙;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写作所打动,不是由于作品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生活,而是作者“几乎是用会计算账似的呆板完成了叙述,而我读到的却是浮想联翩似的丰富”;一群女作家走进一位女性研究者的视野,心灵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关乎成败,当“自由能成为一种写作习惯”,作品才能真正独立而有穿透力。
在大变革的时代保持一些不变的追求,在物化的时代保持对精神的敬畏,在追求现实享乐的时代记住历史,透过泛滥的乡愁追问来路,对卑微者保持温暖的关注,从细节出发感悟生活,在读书中批判吸收获得滋养……也许,这就是永远不变的文学的力量。
李晓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散文研究专著三部并撰写散文研究论文多篇。独编或合编散文选本数十种。
李晓虹序言 / 001
泛黄却永不褪色
熊育群旧年的血泪/00
贺捷生陈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0
程树榛烽火岁月看大戏/0
乔忠延万寿邮票上的甲午风云/0
王充闾一场虚拟的叩访/0
陈启文为了一次仰望/0
高玮晨你已在远方/0
韩少功落花时节读旧笺(节选)/0
苏炜豆青龙泉双耳瓶/0
黄一龙那个自缚下地狱的人上天国了/0
叶永烈泛黄却永不褪色/0
张越张洁——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0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南帆泥土哪去了/0
郭文斌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0
王安忆建筑与乡愁/0
弋舟站立在城市的地平线上/0
宁肯少年穿过七十年代的城/0
黑陶南街与时间/
詹文格故乡祭/
朱鸿不能想的父亲/
艾平呼伦贝尔的回响/
鲍尔吉?原野胡四台的道路泥土芳香/
铁扬亚细亚鸡蛋/
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简默找回消逝的春游/
毕星星另一种的乡野/
姚凤霄请还我们夜的黑/
就这么活着
王晓莉假装打电话的人/
简墨卑微者/
周晓枫手艺人的品德/
耿立錾磨师傅/
宁新路芭蕉林里的恋人/
孔淑茵就这么活着/
郑小琼电子厂/
南子1967?舞台/
裘山山八千里路云和月/
赵瑜分数/
于建嵘我是你的爸爸——写给马海伍牛/
朱零出红其拉甫记/
朝潮生活在别处/
虚无是有分量的
六六那一支错过的口红/
饶毅做自己尊重的人/
郑彦英聪明叹/
张守仁我赞骏马/
于坚昙花/
王月鹏虚无是有分量的/
赵丽宏上海的春夏秋冬/
徐则臣在信徒的国度/
林那北一只狗两只狗/
小茶医院style/
许淇气息/
叶子文艺病/
邹龙权像蝴蝶一样生活/
吴晓波让生命,享受美好/
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
东西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
余华我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
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后记/
徐江与莫迪亚诺相遇的黄昏/
薛忆沩那个想长大成“书”的孩子/
张承志歌手和游击队员一样/
张炜古人的友谊/
葛水平难得文人不正经/
张大威记忆魅影/
李木生墙是一面镜子/
张亦辉数字/
张莉假如自由能成为一种写作习惯/
葛云松请警惕人性中的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