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饮食》轻松、生动,将276年的明代与267年的清代,共长达543年的历史组成一个长时段的“空间”,从日常生活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饮食和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成就和发展,从生活史视角研究饮食史,这既为饮食史开辟一新境,又对历史民俗等学科新的构建作出尝试。该书为两部,由《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两部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讲明清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序
一九九七年,我的《明清饮食研究》(陈立夫老先生题签)在台湾出版,后被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做“善本特藏”,被台湾国立联合教育大学做“通识教材”,被台湾成功大学等大学的硕博士引为“参考文献”,被台湾学者推许为饮食研究的“重要著作”,甚被美国“常青藤名校”诸东亚图书馆入藏……拙著得到青睐,为我始料不及,因条件所限,笔者认为拙著尚未完善假以时日须再作《明
清饮食史》计,但终因研究繁剧,越十五年未能如愿,拖延至今才作偿还。那就是这次清华出版的《1368—1840 中国饮食生活》,此本已完全与《明清饮食研究》截然不同,所谓不同,不止于一系列的改润辞章、规范文献;调换史料,化繁为简乃至将古文翻为白话等全面修订等手段,最主要的是增设了五百余幅彩色插图,这五百余幅插图是笔者浏览五千余幅明清图画而筛选出来的,图画绝大多数均与饮食史的内容
相扣,但图画不是饮食史的附庸,有其相对独立性,如烹调章、食治章,插图与内容不相吻合,而是按图的自家“轨道”运行,图文并行不悖,只求相得益彰。从全书结构着眼,插图等于平添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证明的系统。从这一角度说插图的明清饮食历史是目前海内外从未出版过的明清饮食新书。笔者之所以钟情以图解释明清饮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饮食的历史不应是单纯的食材饮馔的史料长编式的记集,而应该以人与饮食的活动为中心的历史始终贯串其间,而且饮食的历史应该给人们提供它所形成和进行的彼时彼地的景象,以使人们了解到饮食历史的真实。
而若达到这一点,则非图释莫属。如明清美食家出现绝非偶然,他们与其生存环境,具体而言与其居住的优美园林、拥有的资产、交游的友人……都有密切直接的关系。笔者便将明清士人涉及此方面的图画,排列组合,以呈现一条明清江南“市隐”之流悦目的生活景观长廊,使观者在字里行间穿行的同时,亦能在恢复起来的明清饮食历史现场氛围中徜徉,看美看逸,这并非“离题万里”,而是有助于我们对明
清美食家优雅品味的理解与体悟。笔者还试图对饮食研究著作的写作与构思方式有所突破,即不仅仅采取以活泼的“散点透视”写作之法,并辅之以从文化史角度观照明清饮食的“复线双行立体”的思维运笔,例证若种酿章的茶酒烟等节,以有别于时下八股文式的“单线独行平面”的饮食历史的叙述途径。但拙著的材料方面还是走传统路线,笔者严格遵循清代朴学大师考据之风,著一书而搜诸书证,以至征引明清古籍一千五百余种,布
于本书材料多达二千余条。但这并非炫耀广博,而是考虑所作乃学界第一本以明清为单元的饮食史,故需夯实基础,在我看来基础就是材料,只有具备了材料,才能从中理出线索,进而深入明清饮食的层面,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拙著基本做到了这样的学术“程序”,须说明的是拙著的材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明清小说、笔记、曲艺等非“正史”系统找来,如从《西游记》野菜水果描述了解到明代植物食物情状,从清车王府子
弟书找出被研究者不甚注意的日常冗杂的饮食习俗……以小说、戏曲、诗歌等通俗的文学样式与明清的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使其互相参证者融化为明清饮食的历史。行文至此,我想起在南开求学时去请教的明清史权威郑天挺先生,是他曾就这样的研究方法指点我,走下去,谁知三十年后竟成真!值此书出机缘向这位逝去但治学道德楷模永在的史学大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顺便我还要向一些人表示我衷心的感谢,他们是:故宫博物院左远波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赵荣光教授,我的研究生蔡际青、温佳、陈路露、刘鑫、马碧丽,哈尔滨市图书馆金朝阳女史、林志军女史,哈尔滨师范大学盖东升先生,哈尔滨学院陈柏林先生,帮我扫描图片处理琐碎事务的家人,还有徐颖编辑,他们无私的援手,使我忘却了劳作的困苦,从而形成了一次跨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饮食学、艺术学等学
科的“打通”学术之旅,收获了为初步构建起明清饮食历史体系垒下一块砖石的喜悦,希望与他们分享……
伊永文
癸巳年元月于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种酿章
一 茶
二 酒
三 烟
自然章
一 米 麦 玉米 番薯
二 野菜 蔬菜 水果
三 家畜 家禽 野生动物食物
四 水产食品
食治章
一 养生
二 食疗
三 保藏
烹调章
一 烹调技术
二 食品制作
三 调味品
图片目录
参考文献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