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思想最称丰富,民国以前之民族革命宣传,与民国成立后所标榜之三民主义,成为世人所称道,而后者尤富有平民政治之精神。世人论之者,辄惜中山先生理想太高,每为事实所不能行,故理想恒多于事实。其实中山之所谓理想,恒能在国民希望心理之中,其所以不能实现,并不在中山自身之不能力行,而在环境与时会之关系。中山平常对于国际问题及政治问题之见解,大抵皆超越常人,与欧西名政治家不相上下。惜时会未熟,致即有主张,亦多无由实行。中山自身所抱主义至坚久,惟少事务材与驾驭部下之术,左右复缺和衷共济之精神。
中山之为人,自其思想上观察,殆为最新之人物,自其性格上观察,则慈爱仁厚。年来躬亲政务,饱经艰辛,于猛进之中,已有稳健之觉悟。使彼以新派最高领袖之资格,调节新旧思潮,作用、至大。今失此一老,则新旧潮流,无缓冲之机能。将来各以盲人瞎马之势,相激相荡,祸之及于国家社会者,殆不堪设想。此更吾人对于先生之死,引为大憾者也。
前言 难忘孙中山
第一章 叛逆的孙中山
一、“石头仔”
二、洪秀全第二
三、喜欢提问的学生
四、爱思考的改造者
第二章 革命的孙中山
一、革命,革命,再革命
二、起义,起义,再起义
三、和平,奋斗,救中国
第三章 博学的孙中山
一、学问与革命
二、兴趣与爱好
三、因袭,规抚,创获
第四章 演讲的孙中山
一、革命与宣传
二、演讲的魔力
三、艺术地演讲
第五章 思想的孙中山
一、振兴中华
二、三民主义
三、建国方略
第六章 博爱的孙中山
一、家国情怀
二、宽厚仁慈
三、大爱无疆
第七章 平民的孙中山
一、人民公仆
二、平民本色
三、身后遗产
结语:中山不朽
第一章 叛逆的孙中山
名字,原是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里,总以为其关系人一生的事业、健康、婚姻、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名字除了“区别社会成员”的作用之外,还有言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等多种功能。
在古代的中国,是先有姓氏,后有名、字、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中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也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姓与氏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却仍然有其内在的要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人的命名。古代贤哲尹文子认为:“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在他看来,观察辨别事物和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成败得失,又可以验其名的好与坏。所谓:“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宝。”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甚至提出 “名”为“命”,“名自命也”。即认为人的姓名与其命运相关。在民间常有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给孩子起名,就意味着为孩子“定魂”,因此要举行规定的仪式。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重视孩子的命名。他们常常求教于高僧、道人或名人雅士,希望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生辰八字、宗族序号,赋予孩子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号。
孙中山的父母未受过正规教育,但像所有的中国人那样,也希望为子女起一个好名字。孙中山的母亲杨氏,在生产孙中山之前,做了一个怪梦,梦见村头北极殿里的北极帝君来到她家,疑北极帝君有意托梦传信,告知生男生女。不久,这个后来被尊称为孙中山的男孩,呱呱落地。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在55岁时再添一子,真是喜上眉梢,因妻子梦见北极帝君,认为这是一种吉兆,此子将来必非等闲之辈,便欣然给孩子取乳名帝象,字名文,谱名德明。这个乳名帝象、字名文、谱名德明的孩子,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孙中山。后来,孙中山又自起号“日新”,嗣又号“逸仙” 。32岁流亡日本时,又自称“中山樵”。在南洋和欧美各地开展革命活动时,还曾化名为陈文、陈载之、吴仲、吴达生、杜嘉诺、艾斯高野、阿罗恰、高野长雄等。辛亥革命前,世人常称孙中山为孙逸仙先生。中华民国建立后,人们都称他为中山先生,不过,日本人多喜欢称他为“孙文”,欧美人则习惯地叫他“孙逸仙”。
有趣的是,孙中山之名在今天家喻户晓,但孙中山本人却从未自称过孙中山。1913年“二次革命”后,中山或中山先生之名始渐传开。首先用 “中山先生”这一称呼而又含有敬意的,据说是章士钊。孙中山除偶用化名“中山”以掩人耳目外,从来都不用这个名字自称。在他的公文、函电、题词中,除辛亥革命前为秘密活动保密起见,偶尔用“中山”或“中山樵”之名签署外,民国成立后,他的签名全部都是“孙文”或“孙逸都说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其实“名”也如其人。孙中山因革命工作需要所用的名字,正是他毕生革命历程的记载和革命品格的体现。“日新 ”号,就预示着孙中山日后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日日革新、时时求新、与时俱进,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革命事业的引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