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魂灵/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全译本)》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吝啬鬼)——假装成六等文官的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俄国的地主们将他们的农奴叫做“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郑海凌,1949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文学翻译学》、《译理浅说》;译著有亚·格林的《踏浪女人》,尤里·戈尔曼的《离散情侣》,高尔基的《童年》、《母亲》,果戈理的《死魂灵》等。曾获得中国首届文学翻译彩虹奖和戈宝权文学翻译奖。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童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结尾部分残存的一章
乞乞科夫登上狭窄的木头阶梯,向上走了几步,来到宽宽的门廊里。就在这时,门吱呀一声打开了,走出一个穿印花布裙的胖乎乎的老太婆,对他说:“请进来吧!”进屋之后,他发现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眼熟,所有的陈设都是在那些驿道旁的小饭馆里常见的老相识了。具体地说吧,有蒙着一层霜的俄式茶炊,刨得平滑的松木板壁,墙角里有一只三角橱柜,里面摆放着茶具,圣像前的彩带上悬挂的金黄色的瓷制彩蛋,刚生过猫崽的母猫儿,一面能让人改变形状的镜子,能把两只眼睛照成四只,把人脸照成烙饼。最后,还有摆在圣像两侧的一束束香草和石竹花,早已枯干陈旧,可以让前去闻它们的香味的人一连打几个喷嚏,仅此而已。
“有乳猪吗?”乞乞科夫向站在那里的一个村妇问道。
“有的。”
“是放了姜和酸奶的吗?”
“正是。”
“快端上来吧!”
老太婆到橱柜里去拿餐具,不大一会儿,便拿来一只菜碟,一块浆得像干树皮一样硬,可以直立摆放的餐巾。接着又拿来一把像削笔刀一样薄的餐刀,骨制的刀柄已经发黄,一把只有两个齿的餐叉和一只摆在桌上就要歪倒的歪歪扭扭的盐瓶。
我们的主人公像往常一样,立刻同老太婆聊起天来,问这饭馆是不是她自己开的,到底谁是这里的老板,这饭馆收入怎么样,儿子们是否同他们住在一起。又问她大儿子是光棍汉,还是结过婚了,儿媳妇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笔很可观的嫁资,儿子的老岳父是否满意,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收到的礼物不多他有没有生气,总之,他打听得仔细认真,没有放过任何细枝末梢。不言而喻,他没有忘记打听附近都有哪些地主。于是他了解到,这周围住着各种各样的地主:勃洛欣、波契塔耶夫、梅里诺依、切普拉科夫上校、索巴凯维奇。“啊呀,索巴凯维奇你也认识?”乞乞科夫问道。老太婆立刻回答说,她不但认识索巴凯维奇,而且认识玛尼洛夫,并且说,玛尼洛夫比索巴凯维奇大方些,比如说,玛尼洛夫来了,马上要一个清炖鸡,要一盘煎牛犊肉,要是有羊肝,他再要一个羊肝,每一种菜他只是尝一尝,吃得不多。可是索巴凯维奇却只点一个菜,而且吃得精光,有时要求给他加菜,却不愿多付钱。
就这样,他边吃边谈,不多时,盘里的乳猪只剩下最后一小块了。这当儿,忽然传来马车驶近的辘辘声。乞乞科夫朝窗外望一眼,只见一辆由三套好马驾着的四轮轻便马车在小饭馆门前停下来。马车里走下来两个男人,其中一个金黄头发,个子很高,另一个男人略微矮一些,头发乌黑。金发男子穿一件深蓝色骑兵服,黑头发男子穿一件普通的花条短上衣。这时,远处又驶来一辆四轮轻便马车,不过这辆车里没有坐人,驾车的四匹马毛发很长,脖子里的套具破破烂烂的,挽具是用麻绳做的。金发男子下了车,没有停留,立刻走上扶梯,进屋去了。可是那个黑发男子还站在马车旁边,好像在马车里找什么东西,一边同仆人交谈着,又朝随后驶来的那辆马车招了招手。乞乞科夫听见了他的声音,感觉着似乎有点耳熟。当他仔细打量那个黑发男子的时候,金发男子已经找到房门,推开门走进来。此人高挑身材,从脸上看,他是很瘦的,或者是所谓的未老先衰,留着两撇棕红色的小胡子。从他那黝黑的脸色可以判定,他是同烟很有交情的,他所接触的烟即便不是硝烟,那么至少也是人抽的烟。他很有礼貌地向乞乞科夫鞠一躬,乞乞科夫还他一个同样的鞠躬。大概过不了几分钟,他们就会像老相识那样亲切地交谈起来,因为两人一见面就十分投机,几乎同时谈到昨天那场大雨荡涤了路上的尘土,并对今天凉爽愉快地行车表示高兴。可是恰在这时,他那位黑头发同伴闯进来。这黑发男子脱下帽子往桌上一扔,使劲搔了搔他那乌黑浓密的头发。这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中等身材,体魄相当健壮,脸颊丰满,面色红润,雪白的牙齿,漆黑的络腮胡子。他那皮肤,的确长得鲜嫩,白里透红,浑身上下焕发出健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