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编著的《罗亭》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罗亭,受男爵的委托来到了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的庄园,为的是送男爵写的一篇论文。
在女主人的家里,罗亭初来乍到便与偏激的毕加索夫针锋相对,展开论战,罗亭以自己能言善辩的天才驳倒了毕加索夫,这不仅得到了女主人的赏识和大家的赞叹,更重要的是博得了女主人的女儿娜塔莉娅的芳心……
《罗亭》真实地表现了罗亭是一个热情的启蒙运动者,一个热爱自由、传播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时,小说还描绘了沃伦采夫与罗亭的爱情纠葛以及众人与罗亭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结构完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一本好书。
屠格涅夫编著的《罗亭》描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初步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罗亭,胸怀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的思想,一次次开始前无古人的事业,但转眼便碰得头破血流。面对贵族少女娜塔莉娅纯洁、热烈、义无反顾的爱情,他反而犹豫、彷徨、恐惧,充分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然而,罗亭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牺牲在巴黎的街垒之上,这一悲壮的结局又给沙皇残暴统治下的俄国带来一线希望之光
作者:(俄)屠格涅夫 译者:陈翰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他出身于奥廖尔省一个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希腊文与拉丁文,被视为当时俄罗斯的“欧化”知识分子。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猎人笔记》、《罗亭》、《父与子》和《春潮》等。屠格涅夫的作品因涌动着强烈的时代脉搏,被誉为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屠格涅夫又是一位富有诗意的作家,他的作品歌唱着美丽的少女与绚丽的自然,其温润简洁、精致优雅的文字,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尾声
罗亭
寂静的夏日清晨,太阳已经高悬于晴朗的空中,但是田野上仍闪耀着晶莹的露珠,刚苏醒的谷地上散发着清新迷人的芬芳气息,树林里依然潮湿,没有喧嚣,清晨的鸟儿在高声欢唱。缓缓倾斜的丘岗自上而下覆盖着刚刚开花的黑麦,在岗顶上可以见到有一个不大的村子。
一个年轻女人沿着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朝这个村子走去。她身穿细纱白裙,头戴圆草帽,手里拿着阳伞。身后远远地跟着一位侍童。她缓缓地走着,似乎在尽情享受散步的乐趣。周围高高的黑麦摇曳摆动,发出微微的簌簌声,起伏的波浪,一会儿闪现出银绿色,一会儿闪现出红色的波光,高空中百灵鸟发出清脆的啼鸣声。
年轻女人从自己的村庄出来,这村庄离她现在要去的小村子不过一俄里。她叫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她是个寡妇,没有子女,非常富有,和自己的弟弟、已退役的骑兵大尉谢尔盖?帕夫雷奇?沃伦采夫一起生活。他并未结婚,管理着她的庄园。
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来到了小村子,在村边一间很破旧低矮的小木屋旁停了下来。她把自己的侍童叫到面前,吩咐他进屋去询问一下女主人的身体状况。他很快就在一个年老体衰有着白胡须的农夫的陪同下回来了。
“嗯,怎么样?”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