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梅陇丛书之一。本书为作家郭利民的作品集。主要分两大块,一为梅陇镇的历史和生活,文化名人茹志娟(《茹志娟在梅陇》)、秦怡(《我是母亲》)、丰子恺(《丰子恺蒙难曹行》)等人的故事,很多鲜为人知,显示老一辈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也有普通人平常事,充满正能量。二为在新疆的生活,内容丰富,故事多,有知青的生活,有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有援建巴基斯坦铁路,美丽新疆风光《阿艾石窟》的描写等,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激情,爱恨情仇。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记忆。有文化名人茹志娟(《茹志娟在梅陇》)、秦怡(《我是母亲》)、丰子恺(《丰子恺蒙难曹行》)等人的故事,很多鲜为人知,显示老一辈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也有普通人平常事,充满正能量。二为在新疆的生活,内容丰富,故事多,有知青的生活,有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互动的故事。
蒋星煜
送你一束康乃馨!
这是本书原名,你也许认为是写衡山路上灯光闪耀下的一个镜头,你也许认为是写20世纪初“法租界”马勒别墅某间客厅里的一个场面。
序
送你一束康乃馨的是什么人?你也许认为是一位穿着太空服的帅哥,你也许认为是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
当前这个时代,祖国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一切事物也在瞬息万变。书的书名也不例外。
因此作者郭利民把这本散文单行本重命名为《陇上漫忆》。其内容主要写的是昔日梅陇镇风土人情、新疆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塔里木河两岸的风光。当然,散文不是摄影,不是展示画面,这里面有爱情,有仇恨,有战斗,有安慰,有越狱,有追捕,有死亡,有新生,内容十分丰富,复杂。
古人云:“诗言志”、“文载道”。诗和文乃是不同的文学体裁,志和道乃是思想、感情的不同概念而已。其渊源都是生活,其所追求的都是真实、善良、美丽,并无任何根本上的区别。
想当年十万上海知识青年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是史无前例的壮举。数十年间,建设兵团出现了辉煌的业绩,写成了多姿多彩的新篇章,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把荒无人烟的荒原变成稼穑繁茂的绿洲,并不是一场魔术表演,而是相当漫长而十分艰巨的苦斗。十万知青的青春岁月就是如此度过的,而且不少人还贡献出了自己的整个生命。
新疆,清末左宗棠统率湘湖子弟在天山南北剿灭阿古柏匪帮的战斗也十分艰辛。新中国成立之初,王震将军率领前身为三五九旅的解放军部队进驻新疆,坚决执行团结一切兄弟民族的政策,也是艰苦卓绝的任务。上海知青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是第三乐章的演奏了。其壮丽雄伟,贝多芬恐怕难以表达,其凄凉悲壮,柴可夫斯基不一定能充分体念。
《水潭清清》文笔特别清丽,有些地方似乎像朱自清或者沈从文。看来作者从前辈大师经典著作中汲取过营养,19世纪后期,有些瑞典、挪威的短篇小说就是这种风格。
我生于1923年,到2014年12月,已经快95岁了。思想已经十分滞钝,视力也近乎全盲。郭利民老弟请我为他这本集子写序,本来我已经婉谢。但是他的为人处世,他在新疆多年的光辉业绩,使我不忍心不写。
作为第一读者的读后感,虽然语无伦次,也尽心尽力了。
郭利民,退休警官作家(二级警督),上海作家协会会员。1965年自沪到新疆兵团一师,历任农工、文工团员、食堂上士、教师、政教主任、副校长、宣传科长、监狱教育科科长、党校常务副校长、阿拉尔市电视台总编。曾亲历中巴国际公路建设三年。已发表作品120多万字。
总序
序
送你一束康乃馨——花乡梅陇鲜为人知的往事
梅陇三题
南春华堂今何处
碉堡风云
梅陇人民迎解放
皮影往事
茹志鹃在梅陇
丰子恺蒙难曹行
顾炳鑫下生活
我是母亲——秦怡与儿子
我是“梅陇镇人”——访著名画家潘鸿海
画家村触觉艺术馆
珍贵的题词
牛到今天的影坛常青树
中山纪念堂的脚步声——记我国现代政治学奠基人钱端升
难忘文艺工厂
送给卡特总统的礼物
故事人生
灰军装情节
水潭清清
命运三章
老红军李华仙
要改写的阿拉尔历史
为宋佳配戏
俄罗斯茶炊
屯垦物语
校友三题
雨丝风片悼蒋老
黎泽宁的维吾尔族干妈
王大姐与西部歌王
天山上永远的红花
程平和巴哈达提妈妈
走近陆天明
亮剑伦敦——记伦敦残奥会两金一银得主陈依君
将军画家
阿艾石窟
我的巴基斯坦馆日
土邦罕萨散记
我在西部当狱警
大漠追捕
塔克拉玛干畅想曲
大提琴 小提琴
重返野麻滩
感恩今天(代后记)
《陇上漫忆》:
丰子恺蒙难曹行
1969年,“文革”乱世的秋天来临,上海画院全体人员到我们梅陇民建村(时为曹行公社民建大队)参加“三秋”劳动。
众多的接受劳动改造者中,一位身材适中,白髯飘拂的七旬老人特别引人注目,农民群众一打听,原来他竟是现代中国漫画创始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画院院长,名闻海内外、德高望重的丰子恺先生!
虽然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头,可是民建的父老乡亲们还是在背后直摇头“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信佛教的老人,伲村里该是抱孙子孵孵太阳的岁数了,却赶下来做田里农活,作孽呀。”
看到神气活现的年轻造反派整天把这些老画家喝来骂去的,老贫农们气不打一处来“他们都是来接受我们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凭什么小的骂老的,年纪轻轻睡在里铺,七十多白了胡须的在屋门口挡寒风,出了问题谁负责?”
大队革委会的头头们倒也拎得清,马上责令画院的造反派纠正,免去丰子恺先生门口受风之苦。快冬天时,天一天比一天冷,老画家们盼着劳动完了就能回家。不料北京“一号通令”下来,上海各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要“疏散”下乡。原来就在农村参加“三秋”劳动的人,当然不再回去。72岁的丰老先生只能呆在民建大队。
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小女儿丰一吟也要随单位去奉贤了,老母徐力民命她赶快给父亲送寒衣。一吟从陕西南路换了好几部车,好不容易找到曹行民建大队,一打听,父亲却在劳动。她赶到田头一看,差点哭出了声。老人家正在地里摘棉花,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两眼因风吹发红而泪汪汪似的,胸前腹部还挂着一只褴褛的棉花袋。
见女儿来了,老人家仍很达观:“他们看我年老,派我做轻松的工作……”
一声哨子,收工了。从四面八方庄稼地里集合拢来的一队人,在解押人的叱喝声中,来到了一座院落里,吃过一顿粗劣的中饭,总算回一下宿舍。
所谓宿舍不过是一所低矮的农合里,潮湿的泥地上铺着些稻草,并排着一副副被褥。老父亲就睡在这里?一吟举头一望,屋顶明明有漏洞,到了雨雪交加的季节,这日子怎么过!
门口的河浜,就是大家洗脸的地方。一吟为父亲犯愁,但老人家打趣地说:“地当床,天当被,还有一河浜的洗脸水,奉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快回去吧,不要为我担心,这里还是有不少好人照顾我的……”
白发苍苍的画家朱屺瞻和丰子恺是一对“封建余孽、黑画家”,别人对他们爱莫能助,两老人就自己关照。晚上随时有可能被紧急哨子催起来“拉练”急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