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涉及“权力-知识”的压抑结构,需要沉入知识的“潜意识”加以解析。本书采用主、客体双重陌生化和“在解构中建构”的方式,对儒家的“无为”陈述做出了“考古学”式的研究,对《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前规训时代的规训、政治的伦理结构和作为政治的日常生活,尝试从儒学角度回答“无为之主体是如何历史地构成的”和“无为之主体不必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性”两个核心问题,并探索了后儒学写作的多元方式和其“作者-功能”。
本书运用后现代方法论,尤其是谱系学的方法,对《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等儒家典籍中关于“无为”的陈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考察了影响儒家“无为”思想谱系的天命、巫觋、君权、礼乐等微观权力因素,并指出了被误认为儒家“无为”思想之本质的诸要素多出于偶然。全书在结构上体现了后儒学“在解构中建构”的特点,认为以《论语》为中心的儒家“无为”思想体系建构是传统经典解释思路的必然结果,但后儒学方法论可以在“作者-功能”的层面抵抗“无为”之主体的固有形态,形成新的儒学研究范式。
黄煌 1983— ,男,汉族,安徽省绩溪县人。安徽师范大学美学硕士,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现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古琴美学。
导论/1
解构篇
第一章 《诗经》中的“无为”/17
第一节 作为生活经验的“无为”/18
第二节 作为政治风尚的“无为”/20
第三节 作为语言现象的“无为”/22
第二章 《礼记》中的“无为”/25
第一节 “天道”与“无为”/26
第二节 “礼治”与“无为”/29
第三节 “巫史”与“无为”/33
第四节 “巫”与“无”/37
第三章 《易传》中的“垂衣裳”/41
第一节 上衣下裳/42
第二节 治国之具/44
第三节 礼治主旨/47
第四章 “舜无为”的历史诠释/51
第一节 “其舜也欤”:“舜无为”的历史视角/51
第二节 “独称舜者”:“舜无为”的历史依据/56
第三节 “推也循也”:“舜无为”的语言分析/63
小结/66
建构篇
第五章 “垂拱”与“恭己”:儒家无为而治的形与神/69
第一节 “下垂其拱”:儒家无为的身体表现/70
第二节 “一己之恭”:儒家无为的心理状态/74
第三节 “上共下心”:儒家无为的身心一如/84
小结/87
第六章 “正己”与“正人”:儒家无为而治的机制/88
第一节 “政者正也”:儒家无为的基础/88
第二节 “君者仪也”:儒家无为的模式/93
第三节 “以守至正”:儒家无为的旨归/97
小结/102
第七章 “南面”与“无为”:儒家崇南文化的分析/104
第一节 “南面之卦”:儒家崇南文化的象征意涵/105
第二节 “南风之歌”:儒家崇南文化的民本意涵/112
第三节 “南方之强”:儒家崇南文化的王道倾向/120
小结/128
第八章 “居敬”与“居简”:儒道无为思想之比较/129
第一节 身体视角:“去衣裸裎”与“垂衣裳”/131
第二节 治道视角:“自然自化”与“德化天下”/135
第三节 和而不同:“居敬行简”与“居简行简”/139
小结/145
结论/148
附录:儒家“无为而治”与“小政府”建设/153
参考文献/157
后记/165
致谢/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