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小说主体研究》以康拉德的主体“三界说”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为理论重点,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梳理,试图揭示康拉德小说主体的结构及解构过程。进一步审视作者潜藏于文本书写过程中焦虑心态及道德价值取向。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目的
第二节 康拉德研究现状与意义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问题与展望
2.4 本论文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一章 小说中的主体幻象
第一节 主体在“想象界”的矫形与认同
1.1 语言对主体的建构
1.2 主体形成的镜像阶段
第二节 西方镜像
第三节 小说主体镜像与认同
3.1 《黑暗的心》:文明的载体
3.2 《吉姆爷》:“我思”的幻像
3.3 《诺斯托罗莫》:虚妄的名声
3.4 《秘密分享者》与《文明前哨》:虚幻的镜像
3.5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身份认同
3.6 《间谍》:主体间性
第二章 小说中的主体解构
第一节 主体在象征界的异化与分裂
第二节 小说中的主体异化与分裂
2.1 《黑暗的心》:异域的众生相
2.2 《吉姆爷》:虚幻的行为理想
2.3 《诺斯托罗莫》:利益的忠实奴仆
2.4 《间谍》:异化的主体群像
第三章 小说中的主体重构
第一节 主体在“实在界”的疯癫与死亡
第二节 主体的疯癫
2.1 库尔茨:原野的呼唤
2.2 斯迪威:疯狂世界的“替罪羊”
第三节 主体的死亡
3.1 主体的自杀情结
3.2 死亡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康拉德作品
研究文献
康拉德相关文献
国内学术论文(以发表时间为序)
国内博士学位论文(按写作时间顺序)
国外博士学位论文
相关理论文献
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主体理论始终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它是拉康所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德里达的说法,拉康思考的是“主体的真理”。与大多数试图消解和清除关于人类主体之概念的后结构主义者不同,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拉康发现主体性的概念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着力探究诸如作为一个主体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主体以及主体疯癫的原因等问题。可以说,在当代思想大师中,拉康对主体性概念作了最为周密、独到的阐述,颠覆了传统的主体性观念。拉康充分认识到了语言对于主体的重要性。他认为,主体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类主体。语言是主体建构的场所和内容,但也是主体异化、分裂、解构的始作俑者,不存在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主体。拉康通过将语言之维引入主体性的研究,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人文主义的理性自我观;另一方面,他又将语言和无意识联系起来,认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被结构,反之亦然,语言也像无意识一样被结构,从而颠覆了结构语言学的理性语言观。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既不是凭借内容亦非凭借经验,而是凭借纯粹的差异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符号不能以自己的名称创造一草一木,而只能增加一个有着声音意象的概念,而概念与声音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他没有赋予能指对所指的优先权,而是认为能指和所指犹如一体两面,是不可分离的。符号既是一个标记,又是一个匮乏,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把语言和言语严格区分开来,语言是抽象的、不变的,而言语则是具体的、可变的。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语言而非言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