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主要内容包括女性的悲剧、白日梦与智慧:女性喜剧、多向度·失语:性别悲喜剧、抗战·俄底浦斯情结:赵清阁、性别的间离过程、在困惑中裂变、历史的性别戏剧表述、台湾女性戏剧等。
本书的前半部分源于博士学位论文《“她人”场景:现代女性戏剧论》,以此为基础进行修订,导论部分大半重写;全书的大多章节曾在以《戏剧艺术》为代表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从2000年春天,以“女性戏剧”为研究对象参加博士毕业论文开题算起,已过去整整15个年头。
还记得,面对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五位教授对选题的轮番质疑,自己逐一反驳时毋庸置疑的气势。导师董健先生坐在一旁瞧热闹,但笑不语。他无疑支持我。关于学生的论文选题,他素来认为兴趣至关重要,有兴趣才能写出好文章。只有自己找不到合适选题的,他才会迫不得已“命题作文”,此种情形下,学生写作起来多半相当吃力而且不讨好。但是,凡事均有例外。关于布莱希特,他有些想法,曾经让几个学生写与此相关的论题,可惜均未令他满意。这时,周宪入门了。因他持有哲学硕士学位,老师对其理论上的建树寄予厚望,于是告之,有这样一个选题,别人都没写好,你行吗?学生的好胜之心被激发起来,以布莱希特为题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全国博士学位论文。
导论 “她人”场景
一 戏剧之性别属性
二 女性戏剧作为一种言说方式
三 女性戏剧的建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女性的悲剧
第一节 预知死亡
第二节 走向未知路
第三节 再次告别
第二章 白日梦与智慧:女性喜剧
第一节 自恋与复仇
第二节 思想的女性
第三章 多向度·失语:性别悲喜剧
第一节 别了,爱情
第二节 男性气质情结
第三节 知识女性的消隐
第四章 抗战·俄底浦斯情结:赵清阁
第一节 恋父之“弹花”
第二节 “乱伦型”情节
第五章 性别的间离过程
第一节 “回家”的隐喻
第二节 “翻身”的寓言
第三节 无法做主的爱
第六章 在困惑中裂变
第一节 问题无处不在
第二节 女性境遇剧
第七章 历史的性别戏剧表述
第一节 行走于历史的空隙
第二节 危险的力量
第三节 张晓风的文学历史想象
第八章 台湾女性戏剧
第一节 戏剧导师李曼瑰
第二节 “边缘”实验
第三节 活跃的剧场
附录 20世纪中国女作家剧作要目
后记
查看全部↓
《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
第二节 男性气质情结
革命、战争激励男性气质,大革命、抗日战争及其后的解放战争,触动了相当多女作家的巾帼英雄梦,她们在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旗帜下投身其间。西安生活书店出版《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时介绍丁玲,称之为“现代中国最勇敢的女战士之一”;尼姆·威尔士《续西行漫记》描述:丁玲是一个使你想起乔治桑、乔治依利亚特那些别的伟大女作家的女子——一个女性而非女子气的女子。换言之,此时的她颇具男性气质。即使剧本极具女性气息的苏雪林,也“自幼富有男人性情,……真要算是一个男性化了的女孩子。”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这种带男性气质的女剧作者渐趋增多。
包括剧作者和剧中女主人公在内,现代女性戏剧的“男性气质”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内在的心理因素,它出自无意识,是女性逃离女性身份的一种症状。二、外在的社会因素,受革命、战争以及无产阶级解放模式的影响。
卡伦·霍尔奈的许多论文均涉及“男性气质情结”,她说:“女性感到被歧视,对男性羡慕妒忌,渴望丢弃女性角色而变为男人,这种整体的情感和幻想内容上的复杂性,我们称之为‘女性的男性气质情结’。”对于女性来说,它是男性统治文化和特定家庭推动力的产物。事实上,女孩从出生起就被或小心或粗暴地暗示劣于男性,此种体验“不断地增强其男性气质情结”。她会对任何事情都以男性的标准去衡量——也就是用一种与她自身内在完全不同的标准,追求一种男性成就。
这种理论,应用到后来成为解放区重要剧作者的颜一烟身上,特别恰当。颜一烟(1912-1997,满族正黄旗人,祖籍北京)从小就爱做男孩子打扮,最恨别人说她有“女气”。她不修边幅、放荡不羁、不畏强暴、刚直不阿。读书时,她立志当作家,下决心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单篇发表还是结集出版,名字后面绝不加上“女士”二字。她认为加上这两个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好像自认文章不如男子写的,编辑看着“女士”的面子才给发表。不平于重男轻女的待遇,她决心要超过男子,男子能做的,她也能做,而且要比他们做得好,“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颜一烟早年跟父亲(她的父亲曾任伪满洲国驻日大使)脱离关系,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未及期满即投奔延安。
1938年,颜一烟从西安走到延安。她是位多产作家,但作品几乎没有写恋爱的。她说:“我从小立志要超过男子,笔名一烟就是想像青烟那样腾上高空,当超人。所以唯恐结婚、生孩子影响了自己的事业,直至一九四七年在东北时才成家。”卡伦,霍尔奈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妇女羡妒的并非男子阴茎而是男性特权,她们需要机会发展作为“人”的能力。此言不差。
有评论者论及明末女性剧作家时云:“女性剧作家亦撰有许多宣扬女子才干的戏。但女作家笔下不大写女子在重大政治事变中的勇烈行为,更无兴趣描写奇伟女子。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