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课程的补充性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与四门课程相关性较强的经典著作的研读与历史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的分析。教材以比较新颖的形式与活泼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思考和讨论,搭建一个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弥补现行统编教材的不足。
后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威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在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中存在着矛盾:一方面,现行教材在内容上显得过于简约与抽象,使学生感觉“光有骨头没有肉”;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特点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层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配性。我们深知,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命力植根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积极性的土壤之中,因此希望通过编写一本贯穿四门课的辅修教材,旨在以较新颖的形式与生动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思考与课外讨论,从而搭建一个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脉络,将四门课程的课外研读与辅导集于一本,简洁概要又不偏离课程主线,方便学生阅读。在体例与风格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经典与导读结合,尽可能作通俗的理论解读;案例加点评显得生动活泼。同时,注重理论的经典性和时代性,与时俱进,及时增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相关内容。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
第一部分:张明德 朱美燕
第二部分:俞宏标 曹峰旗 周茂江
第三部分:帅瑞芳 孙音音 柳新华
第四部分:龚奎洪 于桂芝 楼慧心
本书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所所有教师长期积累的集体成果。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孙音音副教授从本书的策划、框架设计、内容选取与文字加工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感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务部,是他们的支持为本书创造了条件;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吴芸茜老师,她的努力与热情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本书编写中,参考了部分同行精品课教学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的资料,获益良多。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书中难免不当与错误之处,我作为主编负全部责任,也真诚接受同学、同行的批评与指正,以利今后继续完善。
曹峰旗
2016年5月20日
查看全部↓
封面
版权信息
第一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概述
经典导读
案例精选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历史的脚步与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述
经典导读
案例精选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经典与导读
案例精选
第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来源和组成
经典导读
案例精选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全部↓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我们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的,就是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本课程的结构分三大部分:思想、道德、法律;贯穿两条主线:内在的人格塑造即思想道德法律修养,外在的社会规范即道德和法律规范,追求内在的人格与外在的社会环境的统一,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课程的第一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分别从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和人生意义及价值入手,探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理想信念,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凝聚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原动力。我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个人而言,“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同学们的人生正起步,在事业、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如何发掘个人的潜质并使之与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这是人生的重大课题。爱国主义是理想信念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的集中体现。爱国的思想与情感,同学们大都具备,但需要将朴素的情感理性化,唯其如此,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矢志不渝。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什么是爱国、该怎样爱国?这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人生观、价值观虽抽象枯燥,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人该怎样活着?这是千百年来恒久的课题;人与他人如何相处、个人与社会该怎样相融、个人的身与心如何协调统一,是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事业上的成就,生活中的幸福,无不来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探讨道德修养问题。古今中外,受时代、民族、阶级的局限,道德内涵各有所不同,然而通过道德规范推动社会有序向善这是不二的法则。各个国家与民族相互交流,形成了人类社会的优秀道德。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