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的前世今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首先详细讲述了《通论》一书的历史背景。美国的繁荣背后,还有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乖谬之处,整个世界处在一种纷乱的状态,隐含着政治经济新的秩序所带来的诸多不适,可谓危机暗藏。其次对于凯恩斯的生平和思想经历作了一个白描式的呈现。从第4章开始,分步详细分析和解释凯恩斯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乃是在于凯恩斯在写作此书时不但用词与今日不同,而且在当时也是属于新造了不少术语,又兼凯恩斯本人未曾刻意追求表述的清晰,即他所谓“宁肯模糊的错误,也不肯的正确”,使得这《凯恩斯革命的前世今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一开始就比较有难度。同时,《通论》的逻辑框架与之前新古典经济学大相径庭,所以也常引起受古典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们的非议和批判,使得今日我们对《通论》的认识残缺不全,面目全非。后,我们站在今天,回首审视和思考这场所谓的“凯恩斯革命”。
李井奎,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与译著多部。生平三事,亦三愿:读书、译书、教书。意在脱心志于俗谛,培学术,固根基。
01 黑云压城:(通论)写作的年代
1.1 战后的岁月
1.2 危机暗藏
1.3 黑色星期四
1.4 经济大萧条
1.5 罗斯福新政
1.6 根源大争论
02 凯恩斯的早期生活
2.1 幸福家庭
2.2 求学时光
2.3 剑桥文化
2.4 执着信仰
2.5 初入师门
2.6 职场生涯
03 《通论》思想的前世今生
3.1 和约的经济后果
3.2 前半生的力作
3.3 “神圣”的定律
3.4 先知的轨迹
3.5 巨作的诞生
3.6 最后的肖像
04 传统与革命: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4.1 质疑传统
4.2 第三类失业
4.3 反对削减工资!
4.4 击破鲁滨逊世界的乐观
4.5 有效需求原理
4.6 革命何在?
05 定义与观念:科学即是概念的展开
5.1 单位上的统一
5.2 现代经济的迂回性与预期的重要
5.3 收入自先是一种心理感觉
5.4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概念
5.5 投资与储蓄何以相等?
5.6 投资与储蒂又何以不等?
06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6.1 解放象征“物欲”的消费
6.2 作为人类心理规律的消费倾向
6.3 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
6.4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国民收入的神奇创造
6.5 “捉迷藏”带来财富?!
07 作为“动物精神”的投资冲动
7.1 资本边际效率:引诱企业家投资的第一因素
7.2 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其他因素
7.3 长期预期:经济变化的引擎
7.4 作为“动物精神”的投资冲动
7.5 传统的利息理论
7.6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上):货币供给
7.7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中):货币需求
7.8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下):供求平衡与流动性陷阱
7.9 古典学派与凯恩斯:谁笑在最后?
08 工资与物价:揭开皇帝新衣
8.1 古典学派眼中的“货币与物价”
8.2 凯恩斯眼中的“货币与物价”
8.3 降低工资为什么不可行
8.4 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理论
8.5 《通论》之“通”及其思想的传播
09 截断众流:关于经济周期、节俭和重商主义的评论
9.1 徘徊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幽灵——经济危机
9.2 经济危机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9.3 自由放任的历史渊源
9.4 自由放任的终结?
9.5 节俭是美德?
9.6 蜜蜂的寓言:关于节俭的另一种解读
10 危机,契机?——新社会哲学
10.1 罗斯福新政与《通论》思想
10.2 纳粹德国:另一种国家干预主义
10.3 缔造全球新秩序
11 重新思考凯恩斯革命
11.1 凯恩斯革命的内在逻辑
11.2 传统逻辑之一:稀缺性与货币中立
11.3 传统逻辑之二:均衡思想与假设的不现实性
11.4 淡水学派与咸水学派:现代宏观经济学争论之现状
11.5 重新思考凯恩斯革命之一:不确定性与有效需求
11.6 重新思考凯恩斯革命之二:预期的作用与政策的意义
附录 凯恩斯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全部↓
《凯恩斯革命的前世今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因此他指出“资本的增加,由于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是节俭,不是勤奋,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诚然,勤奋提供了节俭所积累的对象,但是无论勤奋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只有勤劳而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绝不可能扩大”。从斯密的观点来看,由于每个人都存在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愿望,能够采取最简单、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大幅增加个人所拥有的财产,而增加个人财产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当年的收人中节省一部分存起来用于投资。所以节俭绝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义务或者责任,而是人们改善自身的一种欲望。与杜尔阁一样,斯密相信人们会将节俭出来的资本立即用作投资,他同时也乐观地认为节俭意味着消费,不是指节俭者本人而是其他人,包括“劳动者、制造商、技师,他们会再生产出他们年消费的价值,外加一份利润”。
斯密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了著名的“节欲论”。他认为市场上产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而供给则受到生产成本的约束。西尼尔相信生产成本具有某种人为意义上的主观性,是人们从自然界中把各种原材料做成产品所付出的牺牲,即生产成本是工人劳动和资本家节欲的结果。节欲是西尼尔自创的一个新词。他在著作中写道:“我们将它命名为节欲:我们用这个单词来表示一个人的行为,他或者放弃对他可以支配的东西的非生产性使用,或者故意选择不会立即产生结果的生产……通过节欲这个单词,我们希望表达一种不同于劳动和自然界力量的一种力量,它的作用对于资本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它和利润的关系与劳动和工资的关系是一样的。”
西尼尔使用“节欲”一同来表达对于资本家推迟财富消费的某种期望。西尼尔的“节欲论”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嘲弄,讽刺它是罗曼蒂克式的幻想。西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论显然误解了他的观点,他坚持节欲是资本出现的重要先决条件。后来喜欢标新立异的马歇尔继承了西尼尔的“节欲论”,并用“等待”一词代替了节欲。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