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简史:从重商主义到货币主义(修订版)》内容简介:贾尼-瓦吉和彼得-格罗尼维根简要呈现了长达三百多年的经济思想史,回顾了17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古典政治经济学(16001870年)和现代发展(18701960年)。 一部分以剩余理论的发展作为线索。其中,重商主义者强调贸易,认为剩余来源于贵金属形式的贸易顺差;而重农主义者认为,剩余来源于自然的生产力,只能在农业领域产生;而其后的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劳动是剩余的来源。 二部分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其中,兴起于19世纪的边际主义,为现代经济学奠定了微观基础;而其后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利息、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政府干预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使宏观经济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本书的每个章节都讨论了一名或多名重要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并在各章结尾部分简要给出了延伸阅读建议。本书涉及的经济学家不仅包括凯恩斯、马歇尔、配第和杰文斯,也包括知名度稍逊的理论家,如加利亚尼和杜尔哥。
有人会问:经济思想史方面的教科书已经汗牛充栋,其中亦不乏优秀之作,为何要另撰一本?答案很简单。作为拥有多年经验的经济史研究者和教师,我们认为,一部全新的经济史教材仍大有益处。若这本书能侧重阐述经济学的发展,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现代发展区分开来,以马克思作为古典部分的终结,以穆勒作为现代部分的开端,那么,其贡献将尤为可贵。按上述顺序编排主要内容至关重要,而卷首语将对之进行全面解释。
为何要撰写一本小篇幅的书,帮助经济史方向的学生完成初步的学习?这同样需要一些解释。现有的经济学教科书大多篇幅甚巨,而威廉?巴伯(William Barber)为企鹅丛书撰写的教材是少有的一个例外。篇幅较短的书具有极大的优势:其成本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影响学生的购买价格,也影响阅读的时间),而清晰的概括能使读者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不仅如此,本书侧重由今溯古,并借此说明:理解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层面,理解1848年之后经济学的发展,有助于把握现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为何本书要划分成两个部分,特别探讨古典经济学及所谓的现代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澄清我们对古典经济学及现代发展之含义的看法。我们认为,古典经济学跨越了两个世纪,历经从配第到马克思的历程;此间,经济学家们以生产的必要条件、剩余产品的生产、资本积累作为切入点,来理解现代经济体运行的主要特征。经济学家们认为,要连贯、有逻辑地解释这些重要问题,需要解释价值与价格、生产理论、积累以及一套分配理论。不过,不同经济学家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亚当?斯密强调递增收益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早前的魁奈则强调,应当保持均衡,由此确保国民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李嘉图则将分配问题(决定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是什么)作为其分析的核心;马尔萨斯侧重人口增长及其后果、有效需求的作用;马克思主要研究积累对财富、生活水平和分配的影响。
这些分析对理解当前的经济问题仍有益处,同时,这些分析也影响了我们处理材料的方式。
为简明起见,我们在材料的表述上采用了十分特殊的方法。首先,本书在叙述上强调重要人物,以及与这些人物相关的重要经济学问题。例如,在亚当?斯密的章节,本书讨论了国民财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分工;在马克思的章节,讨论了积累与经济危机;在马歇尔的章节,讨论了局部均衡与实用的经济学理论;在凯恩斯的章节,讨论了他提出的就业、利息和货币一般新理论的基本内容。本书采用上述表述方式,呈现了三个多世纪以来的经济学发展(从重商主义到货币主义),避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用百科全书式的表述来讨论所有人物的全部贡献。本书的每一章都侧重一个人物(偶尔是多名人物),以及与这名人物联系最为紧密的问题。每章首先叙述一个(有时是多名)关键人物的生平小传,接着分析其主要贡献,并从大量文献中遴选出推荐阅读的书目。简言之,传记、分析和主要参考书目,构成了本书写作的配方。
以这种方式来表述材料有不少优点。此举明确承认了如下事实:经济学是个人思想(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男性,但第29章介绍了琼?罗宾逊,她或许是第一位举足轻重的女性经济学家)和时代背景的产物。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有助于了解这些人物做出相关贡献的主要原因。对相关问题有所取舍,使我们能够全面概括古典体系(本书第一部分)以及微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的全部要点。
这样,对于第二部分讨论的现代发展,按照微观和宏观进行分类并非难事。而对于一本篇幅不长的书,给出延伸阅读建议并不需要太多理由。阅读建议强调了仍然存在争议的观点,指明了一些相异观点的出处。
材料的组织:概述
作为本书作者,我们的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笔者各自研究方向的成果。贾尼?瓦吉对经济学史的研究侧重古典时期,主要是对魁奈、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研究。彼得?格罗尼维根近年来发表了对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研究,其背景是边际革命及19世纪后半叶的一些思想发展,所涉内容与马歇尔、凯恩斯的著作相关;格罗尼维根也研究古典时期,特别是杜尔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以及1650年以后,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在形成阶段的发展。此外,我们二人在各自的大学帕维亚大学和悉尼大学,讲授过多年的经济思想史。
本书主要内容的细分,不只是笔者各自研究兴趣和技能的反映。更重要的在于,这种细分的基础是:我们笃信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古典经济学,它广泛考察生产与分配理论、价值与价格理论的各个层面,由此解释了国民财富的本质及其每年的增长。而增长的原因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可作为剩余,这部分是必要的生产成本,它使国民生产和再生产得以发生。本书第一部分阐释了这类分析的演化发展,并以马克思的著作作为结束,而马克思也是19世纪最后一位以这种方式解释经济系统运行的重要人物。
到19世纪中叶,经济学古典方法日渐式微,早期以生产、再生产、剩余作为切入点来理解经济的观点,被强调市场、交换和供需的观点所取代。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著作是趋向这一新方法的早期体现,因此,本书在现代发展部分首先讨论了穆勒的著作。这也拉开了边际革命的序幕。边际革命系统发展了以交换为基础的方法,其依据是一条纲领性原则:边际是一切经济决策的基础。边际主义成为现代分析方法发展的关键,而微观经济学由此具有了当今的面貌;边际主义还影响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多个层面,而这些发展的确立源自现代的另一场理论革命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重新开启了增长理论(属于总产出研究的一部分)的大门,把古典分析的特征重新带入到现代阶段。在各个层面上,当代经济学思想既吸收了古典的旧方法,也吸收了稍晚时期的边际主义方法。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了解这些传统的历史演变之所以有益,以上便是一个原因。
至此,为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本书材料的逻辑安排,有必要借助导论来介绍本书两个主要部分所讨论的内容。这也能加深读者对现代经济学演变框架的理解。下面将从古典体系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回顾。
古典体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题,这部分也是对剩余理论发展的探讨。剩余概念的不断变化,是剩余理论发展的部分体现:对重商主义者而言,剩余是贸易顺差;对很多后重商主义者而言,剩余是超过成本的部分,其存在要么被解释为自然的生产能力(特别对重农学派而言),要么被解释为劳动生产率(包括马克思在内,之后的古典学派学者通常这样解释)。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是一些概念的含义逐步得到提炼、澄清的过程,这些概念包括:财富、价值、价格、生产、资本、劳动、工资、利润、分配等。
本书第一部分涵盖了两个多世纪。其中,第一阶段(16201776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期,跨越了重商主义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的时期。这部分的三个篇章涵盖了重商主义时期的内容:第一篇讨论了洛克、诺思和配第等重商主义的批评者;第二篇讨论了18世纪早期法国的一些著作(包括布阿吉尔贝尔、坎蒂隆及魁奈);第三篇涵盖从魁奈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到斯密《国富论》出版的二十年时间,考察了休谟、加利亚尼、斯图亚特和杜尔哥的思想,并以斯密的伟大贡献作结。第四篇讨论了亚当?斯密之后的第一代古典经济学家:萨伊、边沁、西斯蒙第,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家李嘉图。最后一篇考察了李嘉图之后的发展,即托伦斯和西尼尔的著作,并以马克思的著作作结。这一篇还与第二部分开头的一章相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名学者,也是现代经济学的首位学者。
现代发展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学的现代发展。引言部分从边际主义的出现、现代宏观经济学勃兴的角度,概括了这部分的主题。随后的讨论用五个篇章,考察了边际革命这一历史现象的概念,详细审视了新旧经济学之间的差异(这部分会说明,罗宾斯给经济问题所下的著名定义,对理解新边际主义经济学的特征,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这部分还讨论了新边际主义对方法论的影响,对经济学职业变革的影响,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新经济学是否是对过去的重大间断或决裂的问题。由前文的讨论,答案是响当当的是,也就不足为奇了。接着,本书对凯恩斯革命的重大创新作了简要概括,由此指出新宏观经济学得以确立的原因。这部分也注意到了如下事实:新宏观经济学的部分基础由20世纪初的多名学者奠定,本书第二部分第三篇对其中的维克赛尔、费雪和熊彼特做了侧重讨论。
第二部分五个篇章的性质和内容,需要略作说明。第一篇考察了边际主义经济学第一代学者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还讨论了马歇尔的贡献。而该篇的开头,则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旧经济学向新经济学过渡的重要元素。第二篇简要考察第二代边际主义学者的著作,特别提到了分配理论、资本与利息理论。上一段已经提到,第三篇介绍了20世纪之交三名宏观经济学先驱的著作。第四篇考察微观经济学的后续发展,如福利经济学、成本之争,以及效用理论衰微的后果。这些可视为构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准备阶段。第五篇研究凯恩斯革命(以及卡莱茨基著作中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奠定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基础,研究了哈罗德与多马的早期增长模型对此的延续与发展,以及这些模型引起的争议。第二部分的末尾,讨论了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的货币主义、预期理论及增长理论的发展。
结语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经济史教科书吗?是的。它简明、清晰、信息丰富,
最重要的是,它尝试把现在与过去明确地联系起来。为了实现最后这项目标,
本书把古典思想、边际主义思想的特定层面与当前的思考和争论联系了起来。本书既按照问题进行讨论,也按照作者进行处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与今天的研究依然相关,因此,建立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并非难事。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经济学发展的两条主线来回顾本学科的发展,能使学生轻松领悟经济学巨擘们留下的遗产。这样,了解过去就具有了有益的目的。对当代经济学学子而言,学习经济学史由此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