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共13章,主要阐述了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况、学习的基本理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情感与学习、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问题解决、创造性及培养、技能形成与培养、学习策略的培养、品德心理、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课堂管理以及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阐述过程中,考虑到《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面向中职中专学生,具体内容上尽可能删繁就简、降低深度;表述上尽可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式上尽可能多一些图片、图表、资料等,以增加内容的生动与形象;在结构安排上,将小学生的情绪情感与学习、学习策略的培养、创造性及其培养分别单独设立一章,主要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它们在学科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创造性对当今的人才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小学教育,势必影响到教育改革向更深层次的推进。可以说,一个没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的教育改革,无论思想理论多么先进,推进力度多么强大,最终都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小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揭示小学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规律的学科,一门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学科,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一门专业课程,无论是对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还是职中的继续教育,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准确地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不断加强科学理论和方法策略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指导,不断增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经验性、盲目性、无效性。这也是小学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
目前适合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较少,特别是适合中职中专层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更少。大多数教育心理学教材是面向本科及以上层次,且大多在内容上过多体现的是学术性,比较忽视教材本身的可读性、生动性、实用性等,不仅是中职中专这样起点较低、基础不高的学生,即使是本科层次的学生学起来也普遍感觉艰涩难懂、枯燥乏味。
笔者从事心理学教学20多年,在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艰难,他们一开始对心理学的学习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也都有学好心理学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有的甚至放弃学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教材的不适应。我们不能责怪学生水平太低。多年来,笔者一直努力尝试编写一本学生可读、愿读、爱读的教育心理学的书,并深感自己有这个责任。在教育心理学这个学科的学术建设上,如何把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变成学生可学可用的知识呢?在各方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笔者编写了这本《小学教育心理学》。
全书共13章,主要阐述了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况、学习的基本理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情感与学习、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问题解决、创造性及培养、技能形成与培养、学习策略的培养、品德心理、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课堂管理以及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阐述过程中,考虑到本书主要面向中职中专学生,具体内容上尽可能删繁就简、降低深度;表述上尽可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式上尽可能多一些图片、图表、资料等,以增加内容的生动与形象;在结构安排上,将小学生的情绪情感与学习、学习策略的培养、创造性及其培养分别单独设立一章,主要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它们在学科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创造性对当今的人才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书主要适用于中职中专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也可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以及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
第三节 主要学习理论简介
第三章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 小学生的情绪、情感与学习
第一节 情绪、情感与感情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与调节
第三节 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小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第一节 知识概述
第二节 知识学习过程
第三节 小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第四节 知识迁移与应用
第六章 小学生的问题解决
第一节 问题解决
第二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三节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第四节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第七章 小学生的创造性及培养
第一节 创造性概述
第二节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第三节 阻碍小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校因素
第四节 创造性教学的原则
第五节 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第六节 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八章 小学生的技能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技能概述
第二节 技能的种类
第三节 小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
第四节 小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第九章 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认知策略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掌握
第十章 小学生的品德心理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培养基本方法与策略
第五节 小学生不良品德及矫正
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设计
第四节 教学环境设计
第五节 教学评价设计
第十二章 小学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 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第三节 维持课堂纪律
第十三章 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节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心理学》: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可见,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的动机和外部的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来源上,可以划分为内部的动机和外部的动机。在学校教育中,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这些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可以称为外部动机。而学生本身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这种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2.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3.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与低下的动机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区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高尚的与低下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些符合并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正确的或高尚的;相反,那些违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错误的或低级的。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内驱力的含义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2.内驱力与需要的关系
内驱力与需要基本上是同义词,经常可以替换使用。但严格地说,需要是主体的感受,而内驱力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两者不是同一状态,但又密切相连,因为需要是产生内驱力的基础,而内驱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
3.内驱力的分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这三方面的驱动力所组成。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对环境的心理倾向。
(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业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
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