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作品集:我的大学》叙述了16岁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完全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的经历。在那里,“我”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同时抓住一切可读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经过长期思想探索,更加坚定对革命的信念,最终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战士。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
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并告诫读者“苦难是一所大学”,“人是在艰难与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高尔基作品集: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十六岁到喀山直至二十岁这五年的生活经历。当时,年轻的阿廖沙满怀希望来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大学的门并没有向他敞开。为了生活,他只好到伏尔加河码头上去打工,做搬运工人,混在搬运工、流浪汉、混混儿中间。码头上的职业小偷巴什卡就曾劝他去玩女人,去干坏事。但阿廖沙并没有跟他走,没有掉进那个大染缸里去。在书籍和朋友的帮助、启发下,阿廖沙才开始革命理论的学习。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俄时期的社会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即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叙述了他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时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严酷、压榨和剥削,而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和祖父母的慈爱,从而令主人公产生对现实不公正的反抗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高尔基作品集:我的大学》:
这样,我前往喀山,要去上大学——至少如此。
一个名叫尼古拉·叶甫里诺夫的中学生使我产生了上大学的念头。他是一位非常可爱的青年,长得英俊潇洒,还有一双女人般温柔的眼睛。那时他和我们住在同一栋楼上,只是他住在阁楼的最顶层。他看到我的臂窝里经常夹着书,所以就对我特别感兴趣,然后我们就成了熟人。我们刚熟悉没多长时间,叶甫里诺夫就告诉我,说我“在学习上具有非凡的天赋”。
“上天造就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科学得到更快的发展。”他说着还非常优雅地甩了甩他的长发。
当时,我还搞不懂,就连一只小猪都有能力使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叶甫里诺夫却硬说像我这样的少年正是大学里非常缺少的人才。很显然,记忆中的哈伊尔·罗蒙诺索夫那光辉灿烂的事迹成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叶甫里诺夫还说,到喀山以后,我可以和他住在一块儿,用一个秋季和冬季的时间来读完中学课程。接着,我再“随便”通过几门考试(请留心他所讲的是“随便”)。然后大学会给我提供助学金。大约五年以后,我就可以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了。让他说起来这些真是太简单了,因为叶甫里诺夫才十九岁,并且他的心地又是如此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