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综合试卷写作部分历年真题解析。主要内容是将所属于同一考点之下的真题进行归类编排,并进行详细解析,总结考点情况,阐述命题规律,然后举一反三,编写适量模拟试题,对试题进行解析,以达到掌握考点的效果。
第一章论证有效性分析
历年真题
2016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参考分析]
第一,材料提供的数据时效性不足,“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而2012年的数据不能代表2015年情况;
第二,劳动力减少并不能说明劳动力短缺,有可能是社会的职业需求下降更多,也可能是原先劳动力人口远过于求;
第三,“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但是长三角地区仅仅是一个地域,并不能代表全国范围的情况;
第四,“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第二季度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的,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
第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这些工种与大学生无直接关系,不能得出“大学生供不应求”这样的结论。
第六,教育程度高,不代表整体素质高,素质除了知识还包括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教育程度高,也不代表适应能力强,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七,教育程度高未必就业容易,关键看社会的职业需求,而且大学生在全社会中不一定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也不见得适应性更强;
第八,“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与前述“大学生就业都不难”互相矛盾;
第九,即使高校调整了专业配置,但是大学生毕业后,可能社会需求又改变了,而且大学生就算改变观念,也可能会出现高能低配的情况,也不一定能稳定就业;
第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断。创业风险太大,九死一生,如果创业失败,还会有更多人失业。
2015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有一段时间,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就会化解。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说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会增加物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而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